普通地域管辖是指根据当事人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的一种管辖。根据我国的通行做法,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打民事官司应到被告所在地法院去起诉。
对于个人被告来说,被告所在地是指其住所地,即户籍所在地。如果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以经常居住地为住所。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被告来说,被告所在地是指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或主要营业地。对于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或合伙型联营体,由注册地法院管辖;如果没有注册地,且几个被告不在同一辖区,几个被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辖权。
尽管“原告就被告”是我国普通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按照这一原则确定案件管辖可能不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或者影响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确立了普通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普通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如果被告在国外,原告可以向自己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被提起诉讼的人下落不明或已被宣告失踪,难以确定其所在地,为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被劳动教养的人在被劳动教养期间,集中住在劳动教养地,而劳动教养地既不是被告所在地,也不是被告的经常居住地,因而该地法院对涉及被告身份关系的诉讼无司法管辖权。为方便被告应诉,并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
被监禁的人在被监禁期间因丧失自由,无权在其住所地。为方便原告起诉,并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时,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内提出。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进行审查,如果异议成立,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如果异议不成立,裁定驳回。
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符合上述条件后,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对当事人的异议未经审查或审查后尚未作出决定的,不得进入对该案的实体审理。经过审查,当事人对管辖权的异议成立,受诉法院应当作出书面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异议不成立,裁定予以驳回。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受诉法院的裁定不服的,在十日内有权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在二审法院确定该案的管辖权以后,就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参加诉讼。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此外,《民事诉讼法》还对其他类型的案件管辖做出了具体规定:
另外,当事人在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可以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法律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同时,如果有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买卖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和买卖合同的管辖法院选择的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买卖合同纠纷管辖法院的选择条件,包括协议管辖的范围、协议选择管辖的法院范围、协议管辖的限制等。然后介绍了合同纠纷的管辖原则,包括商品合同纠纷管辖权确定和各类合同纠纷的地域管辖规定等。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标准,包括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为基准确定管辖法院。特殊地域管辖则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以及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因环评原因导致企业拆迁补偿金额过低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包括企业可申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市、县级人民政府应给予的补偿内容,以及补偿决定的程序和管辖法院的确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征地拆迁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设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