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域管辖是指根据当事人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的一种管辖。根据我国的通行做法,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打民事官司应到被告所在地法院去起诉。
对于个人被告来说,被告所在地是指其住所地,即户籍所在地。如果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以经常居住地为住所。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被告来说,被告所在地是指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或主要营业地。对于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或合伙型联营体,由注册地法院管辖;如果没有注册地,且几个被告不在同一辖区,几个被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辖权。
尽管“原告就被告”是我国普通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按照这一原则确定案件管辖可能不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或者影响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确立了普通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普通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如果被告在国外,原告可以向自己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被提起诉讼的人下落不明或已被宣告失踪,难以确定其所在地,为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被劳动教养的人在被劳动教养期间,集中住在劳动教养地,而劳动教养地既不是被告所在地,也不是被告的经常居住地,因而该地法院对涉及被告身份关系的诉讼无司法管辖权。为方便被告应诉,并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
被监禁的人在被监禁期间因丧失自由,无权在其住所地。为方便原告起诉,并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时,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内提出。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进行审查,如果异议成立,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如果异议不成立,裁定驳回。
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符合上述条件后,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对当事人的异议未经审查或审查后尚未作出决定的,不得进入对该案的实体审理。经过审查,当事人对管辖权的异议成立,受诉法院应当作出书面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异议不成立,裁定予以驳回。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受诉法院的裁定不服的,在十日内有权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在二审法院确定该案的管辖权以后,就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参加诉讼。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此外,《民事诉讼法》还对其他类型的案件管辖做出了具体规定:
另外,当事人在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可以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法律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同时,如果有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广告合同的履行地的管辖问题。首先,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和合同法的规定,确定了不同情况下广告合同的履行地。其次,在审判实务中,以合同双方约定为准确定合同履行地,如合同无约定则结合诉讼请求和合同履行义务确定。最后,对于约定不明确或未履行的合同,由被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伪造印章罪的管辖问题,包括犯罪地、被告人居住地的管辖原则,以及针对特殊情况如原告住所地法院的管辖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体要件。
协商管辖的限制,包括适用案件类型、适用审级、表现形式和法院选择等方面的限制。协商管辖仅适用于特定类型的合同纠纷,并且必须以书面协议的方式进行。同时,协商管辖必须符合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选择的法院必须在特定范围内。此外,还介绍了协商管辖的概念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