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域管辖是指根据当事人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的一种管辖。根据我国的通行做法,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打民事官司应到被告所在地法院去起诉。
对于个人被告来说,被告所在地是指其住所地,即户籍所在地。如果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以经常居住地为住所。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被告来说,被告所在地是指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或主要营业地。对于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或合伙型联营体,由注册地法院管辖;如果没有注册地,且几个被告不在同一辖区,几个被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辖权。
尽管“原告就被告”是我国普通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按照这一原则确定案件管辖可能不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或者影响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确立了普通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普通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如果被告在国外,原告可以向自己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被提起诉讼的人下落不明或已被宣告失踪,难以确定其所在地,为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被劳动教养的人在被劳动教养期间,集中住在劳动教养地,而劳动教养地既不是被告所在地,也不是被告的经常居住地,因而该地法院对涉及被告身份关系的诉讼无司法管辖权。为方便被告应诉,并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
被监禁的人在被监禁期间因丧失自由,无权在其住所地。为方便原告起诉,并保护原告的人身权益,法律规定由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时,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内提出。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进行审查,如果异议成立,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如果异议不成立,裁定驳回。
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符合上述条件后,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对当事人的异议未经审查或审查后尚未作出决定的,不得进入对该案的实体审理。经过审查,当事人对管辖权的异议成立,受诉法院应当作出书面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异议不成立,裁定予以驳回。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受诉法院的裁定不服的,在十日内有权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在二审法院确定该案的管辖权以后,就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参加诉讼。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此外,《民事诉讼法》还对其他类型的案件管辖做出了具体规定:
另外,当事人在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可以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法律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同时,如果有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法院对海运合同的管辖权问题。海事法院管辖范围包括水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船舶相关纠纷案件等。海事诉讼管辖具有专门管辖、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等特别规定,原告可就被告原则进行起诉。在适用管辖权时,应先适用民事诉讼法,再适用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军婚诉讼问题的代表性及其对军人权益的保护和部队战斗力的影响。由于军人身份的特殊性,其离婚诉讼管辖与普通离婚诉讼有所不同。根据法律规定,军人离婚诉讼的地域管辖分为不同情况。正确处理好军婚诉讼问题有助于保护军人权益、提高部队战斗力。
民事诉讼中的地域管辖及相关规定。地域管辖是根据案件性质和当事人地域情况确定管辖范围。民事诉讼中,以“原告就被告”为基本原则,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若被告住所与居住地不一致,则由居住地法院管辖。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地域管辖做出详细规定,
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程序,包括管辖权转移的定义、条件、三种情况,以及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和适用规定。管辖权的转移是根据上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或同意,将案件管辖权上下级转移的一种制度。一般遵循“原告就被告”原则,但也有特殊地域管辖的情况。同时,复议机关改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