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虞城县人民法院法官程安营同志在2009年11月6日和12日,分别在河南法院网和中国法院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该案看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的适用》的文章。文章中描述了一个案例,涉及债务人李某之父向张某借款10万元的情况。后来,债权人张某找到李某商量,李某同意代父还款,并分两次分别还款0.95万元和4万元。在李某最后一次代父还款时,张某为李某出具了一份证明条,证明李某之父欠张某的款项已全部还清。
程安营同志在文章中分析了该案,并给出了支持债权人张某的诉讼请求的理由:
首先,程安营同志认为儿子自愿替父偿还债务的做法是一种优良传统,应当得到法律的支持。虽然我们不讨论这种做法是否是优良传统,但是程安营同志认为法律应当支持这种做法的观点并不明确。如果仅仅指儿子自愿替父偿还债务的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这可以从民法理论中理解,因为法律规定了禁止的行为,其他行为都是允许的。然而,如果把子替父偿债理解为古代法律思想中的“父债子还”,即儿子有义务替父偿还债务,目前还没有找到支持这种观点的法律规定。
其次,程安营同志列举了债务转移的条件,并得出了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移对债权人没有法律效力的结论。然而,根据程文中的案例,债权人是原告张某,原债务人应该是李某之父,而新债务人应该是李某。根据债务转移的条件来看,明显缺少了条件2,即原债务人与新债务人没有达成债务转移的协议。不清楚程安营同志为什么认为还缺少条件4,即债权人不同意。如果债权人张某不同意将债务转移给李某,为什么会去找李某要求偿还债务,与李某达成替父还债的协议,并最终起诉李某?无论是缺少哪个条件,都无法成立债务转移。因此,程安营同志得出债务转移没有成立的结论是正确的。
债务人在债务未到期时提前还款的利息支付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债权人应接受提前还款,但债务人需按照实际借款期间支付利息。案例显示,除另有约定外,借款期限内的利息不因提前还款而免除。解决方法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合同期限支付利息。
债务清偿与债权人权利方面的问题,主要关注债权人对非法人财产的分配申请。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应承担自己的债务,债权人可要求分配债务人的财产清偿债务。同时,涉及民事诉讼中采取的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非法拘禁或私自扣押他人财产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关于借款抵押纠纷中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法律途径。文中介绍了借款合同与抵押合同的有效性,指出债务人未按约定还款的违约行为,并阐述了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合法依据。同时,还说明了债权人可以通过协商、起诉或仲裁等方式行使抵押权。律师建议债权人在行使抵押权时应遵循
债务人无偿赠与财产行为的法律后果。债务人此举旨在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属违法行为。债权人可依法行使撤销权,向法院请求撤销财产赠与行为,并申请财产保全,提起民事诉讼,以保护自身债权安全。行使撤销权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撤销权的期限也进行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