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定罪数额为五千元。涉嫌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情况包括: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以及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目前,在办理故意毁坏财物案件时,对于犯罪数额的认定存在多种观点。不同的认定方式会对案件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错案。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犯罪数额的认定观点:
这种观点依据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9条和民法通则第117条的规定,损害他人财产应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其他方式计算,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然而,这种计算方式在故意毁坏财物罪中存在问题,因为犯罪数额主要体现为社会危害性的衡量,而恢复原状所需费用具有主观性和变动性。
这种观点强调了恢复和毁坏之间的区别,主要考虑了材料费的综合成新率与残值之差。然而,这种计算方式仅适用于被损害财物被更换为新商品的情况,并且仍然存在主观性和变动性的问题。此外,当恢复原状所需费用大于财物本身价值时,按照该公式计算不合理,也不利于犯罪嫌疑人。
这种认定方法认为被毁坏财物的犯罪数额应为原值减去残值。尽管这种方法未被司法实践和规范文件确认适用,但在理论和观念上没有争议。对于无残值的情况,犯罪数额的认定没有争议。对于有残值的情况,应将被毁坏财物的原值减去残值来确定犯罪数额。财物的原值和残值的认定并不难,只需考虑被毁坏部分的直接价值减损以及财物整体功能的下降或丧失。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信用卡诈骗案的刑事判决书。被告人彭某某因恶意透支信用卡被起诉,涉及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两张信用卡,欠款金额较大。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彭某某的父亲替其偿还了所有欠款和费用。法院根据证据和案情,对彭某某进行了判决。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点。该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审理阶段和宣判阶段,其特点包括不公开审理、寓教于审、迅速简约和全面调查等原则。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身心状况,法律为其提供了特殊保护,如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社会调查、决定强制措施等。在讯问和审判时,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定罪数额及追诉标准,以及犯罪数额的认定方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了定罪数额为五千元,并列举了相关情形。对于犯罪数额的认定,存在多种观点,包括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总和、财物损失价格减去残值以及原值减去残值等方式。不同的认定方式会
破坏交通工具罪立案标准:本罪是危险犯,只要行为人破坏了正在使用中的交道工具,并且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就构成犯罪,就应当立案追诉。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