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可以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
贪污贿赂犯罪包括以下罪名: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财物罪。
渎职罪包括以下罪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枉法追诉裁判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和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被骗罪等。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了解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需要知道一般犯罪的构成要件。在我国刑事法律中,犯罪构成所必需的主观和客观要件是法定的基本要求。
职务犯罪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状态。
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是指侵害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
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包括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以及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
职务犯罪主要指掌握一定实权的国家公务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的高层次、高智商犯罪。其特点包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职务犯罪对社会造成了腐败现象,引发社会冲突,破坏了经济建设和政局稳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伤害。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和人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职务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特殊性、犯罪手段隐蔽性、追求犯罪安全性和犯罪形式智能化等多元化特点。职务犯罪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多方面,既包括个人素质方面的微观因素,也包括制度结构方面的宏观因素。
根据修订后的刑法规定,检察机关管辖53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划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其中,贪污贿赂犯罪在刑法第八章中规定了十五个条文,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财物罪。
渎职罪在刑法第九章中规定了二十三条,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枉法追诉裁判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和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被骗罪等。
此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包括非法拘禁罪、非法搜查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报复陷害罪和破坏选举罪。
不同数额的贪污或受贿行为的量刑标准。根据贪污或受贿数额的大小,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下的刑罚规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和没收财产等处罚方式。同时,文章还列出了认定“其他较重情节”、“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具体情形,以便对贪污或受贿
公务员受贿行为的法律后果。公务员受贿能否保住工作取决于是否受到刑事处罚,若受到刑罚则会被开除。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违反廉政纪律的公务员将被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
举报受贿时是否需要提供证据的问题。举报人需提供相关证据,如书面文件、录音、视频、照片等,以确保举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若无法提供证据,受案机关可能不立案。同时,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在受理案件时也会审查案卷材料的内容,确保案件符合法律要求。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文章介绍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的定义以及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同时,文章指出借款若经单位批准则不构成挪用公款,挪用特定款物的行为将受到从重处罚。最后提醒读者,本文仅作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