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怀孕的妇女在审判时不适用死刑。然而,仅从字面上理解,“审判时”似乎仅指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至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生效时的这段时间。然而,这种狭隘的理解并不符合立法原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高院在1983年发布了【83】法研字18号《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对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进一步解释。该答复指出,人民法院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即使在审判过程中发现被羁押的妇女已经怀孕,即使经历了人工流产,仍应被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1997年刑法修订实施后,最高院在法释【1998】18号《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中再次强调:对于在羁押期间怀孕的妇女,在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并交付审判的,应被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这一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将怀孕妇女从涉嫌犯罪被羁押时起至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止的期间视为“审判时”的范围,以确保胎儿的生命和婴儿的正常发育。
胎儿和婴儿是无辜的,不能因为孕妇有罪而受到伤害。这一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背后体现了对孕妇的人道关怀。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审判时”应该被广义地理解,即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并被羁押起至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生效止的整个刑事诉讼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引渡条件。引渡请求需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和刑罚要求,且引渡涉及的犯罪必须在中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中均构成犯罪。同时,对于具有刑事管辖权且正在对被请求引渡人进行刑事诉讼的情况,可以拒绝引渡。此外,还考虑了人道主义因素。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