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伙企业法 > 合伙企业类型 > 有限合伙企业 > 中国有限合伙制度组织形式有哪些转化问题

中国有限合伙制度组织形式有哪些转化问题

时间:2023-11-03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6683
国有限合伙制度组织形式的转化问题

有限合伙组织形式的转化问题及其必要性

有限合伙组织形式的转化问题

根据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对于有限合伙组织形式的转化问题并未进行明确规定,这可以说是这次修改中的一大遗憾。在英美法系国家,企业改变组织形态的自由度相当高。例如,一个独资企业可以通过吸收他人入伙而转变为合伙企业;为了扩大资本,他们又可以吸收一些有限合伙人,以便继续掌控企业的领导权。随着企业的发展,有限合伙又可以进一步转变为公司。从法律角度来看,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形式上的转变是必然的,例如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转换。从经济角度来看,“一个项目,在寿命的不同阶段上,最好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进行”,“一般来说,在每一个时点上,对每个项目,都有一组转换函数,分别适用于各种可能的组织形式。”

有限合伙组织形式的转化的必要性

有限合伙组织形式在其发展阶段必然需要进行组织形式的转化,这既是意思自治的体现,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当然,这种自由是受到社会本位限制的相对自由。即使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耶克也承认“人类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从来就没有(而且也极不可能)把作为社会秩序之基础的那种契约责任完全交由合同当事人自己去决定”。如果有限合伙不能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相应的实际变化,一方面将缺乏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将费时费力,并且势必会造成企业营业的中断,对企业、债权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均不利,违背了企业维持原则的基本理念。在有限合伙成长壮大后,上市的要求也随之而来。正如江平教授所说:“有限合伙一般只是风险投资项目在运行初期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创业者所愿意采用的法律组织形式,在技术逐渐成型并取得一定效益之后,必然要进行其他形式的改造,有限合伙一般都会转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最终寻求公司的股票在主板尤其是在二板上市,达到取得高额利润并融资的目的。”

有限合伙组织形式转化的影响

组织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成员责任形式的变化。有限合伙组织形式转化后,普通合伙人的责任将由无限连带责任变为有限责任。为了充分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必须配套采取一整套严格的制度。例如,需要经过一定比例的合伙人同意、履行债权人异议程序、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向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等。尤其需要注意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仅要通知或公告债权人,对于对组织变更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还需要达成清偿协议或提供相应担保,否则不得进行变更。在变更登记之前发生的债务,原普通合伙人仍然在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有限合伙人的撤销权行使方式

    有限合伙人的撤销权行使方式,包括撤销侵权行为、撤销受委托人的执行权以及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的区别。在债务承担、关联交易、竞业禁止、财产份额出质和转让以及出资方面,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存在显著差异。

  • 合伙人的责任范围及限制

    合伙人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责任范围和限制问题。美国的合伙人在合同债务方面责任扩大,而英国和我国的合伙人责任范围涵盖了合同和侵权债务,但未对合同债务与侵权债务进行严格区分。合伙人个人责任范围也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有所不同,美国纽约州和英国的合伙人需要

  • 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人条件

    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人的条件。自然人作为有限合伙人需满足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一定金额等条件,同时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另外,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包括至少两个合伙人、书面合伙协议、出资等。相对于公司类企业,其设立条

  • 我国有限合伙制度立法的不足之处

    中国有限合伙制度立法的不足。地方立法推动中央立法是中国创业投资立法的特点,但地方性立法受到法律体制限制和实践操作困难。有限合伙制度作为市场主体立法的一部分,应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法律做出规定。现行《合伙企业法》未能充分考虑法律的适应性,对有限合伙制

  • 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
  • 有限合伙企业的正常经营债务承担
  • 有限合伙抽逃出资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合伙企业类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