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54条的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下列四项权利:
根据刑法第56条和第57条的规定,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犯罪分子:
根据1997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故意伤害、盗窃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能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问题的批复》的规定,对故意伤害、盗窃等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深、犯罪情节恶劣、罪行严重的,也可以依法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是作为一种不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轻刑,适用于罪行较轻、不需要判处主刑的罪犯。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对象的条文均规定在刑法分则当中,共有17个条文,主要包括某些滥用公民自由、民主权利和渎职的罪犯。
我国现行刑法中关于剥夺政治权利和缓刑的相关规定。法律明确了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两种不同刑罚制度,在判决中不能同时适用。对于特定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附加剥夺政治权利。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需遵守特定限制,但仍需执行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及其相关犯罪行为的定义和特征。这些犯罪分子实施危害国家主权和安全等行为,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此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也可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适用于危害严重的故意犯罪。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则是罪行相对较轻的一般参加
刑事责任处罚方式中的刑罚,其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主要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附加刑则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除了刑罚,还有非刑罚处理方法如赔偿损失等。在适用刑法时,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要依法定罪处刑,且对任何人都应平等适用,
剥夺政治权利日期的确定方式。对于判处死缓、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政治权利从判决生效之日起剥夺;对于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起始日期与管制刑期相同;对于拘役、有期徒刑、死缓期满后剥夺政治权利的,从主刑执行完毕或假释之日起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