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留证是指代表被执行逮捕的一种凭证。根据不同情况,拘留可以分为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和刑事拘留。
行政拘留是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般违法行为所采取的一种最严厉制裁,属于行政处罚的一种。治安拘留的最高期限为15日,期满即释放。对于不服拘留的人,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合并执行拘留的期限不得超过20天。
司法拘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民事、行政诉讼或法院执行过程中,对妨害诉讼活动的行为采取的拘留措施。另一种是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严重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人采取的惩罚措施。司法拘留的最高期限为十五日,由法院决定提前解释或期满释放。对于司法拘留不满的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复议。
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在刑事案件侦查中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一种临时强制措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可以先行拘留。刑事拘留的最长时限为30天。如果后来被无罪释放,被拘留人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当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时,应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由负责人签发《拘留证》。对于人民检察院决定拘留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应由公安机关执行,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
在执行拘留时,执行人员应持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签发的《拘留证》,向被拘留人出示,并宣布对其实行拘留。被拘留人应在拘留证上签字、盖章或按捺指印。如果被拘留人拒绝签字、盖章或按捺指印,执行人员应在拘留证上注明。
拘留所在收押被拘留人时,应对其人身和携带物品进行检查,严禁将违禁品带入拘室。被拘留人的非生活必需品及现金由拘留所登记并统一保管。拘留所民警应当与被拘留人当面清点、核对后填写被拘留人暂存物品、现金收据,并由双方签名确认。如果发现被拘留人携带违禁品或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拘留所应填写移交清单,由相关人员签名确认,并移交给拘留决定机关处理。
拘留所应建立被拘留人财物管理制度,妥善保管被拘留人的财物。对于代收、代管、代购物品,应做到明确登记、账目清楚。代购物品仅限于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食品,价格不得高于当地市场价格。拘留所对被拘留人亲友传送或邮寄的财物应进行检查和登记。生活必需品转交给被拘留人,现金由拘留所统一保管,非生活必需品不予接收或由拘留所统一保管。
根据以上规定,被拘留人可以携带生活必需品进入拘留所,如换洗的内衣、袜子、洗漱用品等。非生活必需品不予接受或由拘留所统一保管。
代履行的定义和条件,代履行是行政强制执行的一种方式,当义务人未履行法律义务时,由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方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收费。同时,还探讨了执行法的定义及直接强制的使用条件,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或情况紧急时,可采取直接强制执行,但必须遵守法律
捕杀行为并不属于我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之一。行政强制措施包括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等。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特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捕杀行为不在其列。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条件和主体限制。行政强制措施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实施,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条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实施,并不得超出其职权范围,其实施主体是具有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或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维护法律的实
我国行政强制法中关于扣押与扣留的规定。行政强制措施包括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财物、扣押财物等类型。行政强制措施必须由法律设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因此,扣押和扣留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类型,且必须在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