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界人士普遍认为,严打行动不仅阻碍了国内司法程序的正常运行,而且损害了法治的公正精神。死刑复核权的尴尬地位正是在严打时期形成的。
根据1979年颁布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死刑复核权归属于最高院。具体程序是,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死刑,高级法院二审判处死刑,最高院进行复核。
然而,在严打开始后,根据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组织法,最高院将死刑复核权下放至各省级高院。这意味着死刑的二审法院和复核法院合二为一。判处死刑的是中级法院,二审和复核都在高院进行。这样一来,同一法院的审委会在短时间内对同一死刑案件作出截然不同的判决,引发了对死刑复核程序意义的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最高院仍保留了一小部分死刑复核权,主要集中在经济案件和危害国家安全等案件上。根据估计,当时由地方高院最后核准的死刑占全国死刑总数的80%以上。
1993年,学者陈*中等得到了一个机会,他接到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的电话,被委托组织中国政法大学专家研究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草案。
当时适用的1979年刑事诉讼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法治进程。在更多情况下,被告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诉讼程序的真正功能无法发挥,法治的公正无法得到体现。
陈*中表示,首要的想法是将死刑复核权归属最高院。因为死刑复核在程序上体现了对死刑犯权利的保障,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然而,在下放后,这个程序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存在,令法律界深感痛心。
陈*中领导中国政法大学的28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提交了修改草案。
最终确定的新法明确规定死刑复核权归属最高院。然而,1997年9月26日,在新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前5天,最高院发布通知称,根据目前治安形势和及时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死刑复核权仍然授权给各省级高院行使。
控制死刑的学术主张和立法建议。随着废除死刑成为趋势,我国仍有较多的死刑司法现实,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控制死刑的建议。虽然立法扩张增加了死刑适用条文和罪名数量,但司法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成为新的希望。此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集中控制死刑数量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