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界人士普遍认为,严打行动不仅阻碍了国内司法程序的正常运行,而且损害了法治的公正精神。死刑复核权的尴尬地位正是在严打时期形成的。
根据1979年颁布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死刑复核权归属于最高院。具体程序是,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死刑,高级法院二审判处死刑,最高院进行复核。
然而,在严打开始后,根据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组织法,最高院将死刑复核权下放至各省级高院。这意味着死刑的二审法院和复核法院合二为一。判处死刑的是中级法院,二审和复核都在高院进行。这样一来,同一法院的审委会在短时间内对同一死刑案件作出截然不同的判决,引发了对死刑复核程序意义的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最高院仍保留了一小部分死刑复核权,主要集中在经济案件和危害国家安全等案件上。根据估计,当时由地方高院最后核准的死刑占全国死刑总数的80%以上。
1993年,学者陈*中等得到了一个机会,他接到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的电话,被委托组织中国政法大学专家研究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草案。
当时适用的1979年刑事诉讼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法治进程。在更多情况下,被告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诉讼程序的真正功能无法发挥,法治的公正无法得到体现。
陈*中表示,首要的想法是将死刑复核权归属最高院。因为死刑复核在程序上体现了对死刑犯权利的保障,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然而,在下放后,这个程序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存在,令法律界深感痛心。
陈*中领导中国政法大学的28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提交了修改草案。
最终确定的新法明确规定死刑复核权归属最高院。然而,1997年9月26日,在新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前5天,最高院发布通知称,根据目前治安形势和及时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死刑复核权仍然授权给各省级高院行使。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的规定,包括一审判决死刑的复核程序、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死刑的复核要求、复核死刑案件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结果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复核过程中的作用。新刑诉法对死刑复核有严格规定,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死刑复核程序,其是审查和核准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尽管法律规定中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但概念上存在混用情况,给实际操作带来困扰。为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合法执行,有必要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明确定义和规定。
死刑复核权在严打时期和法律界的争议地位。法律上原本归属于最高院的死刑复核权在严打开始后,部分被下放至各省级高院,引发了对其程序意义的质疑。法律界人士呼吁将死刑复核权归还最高院,以保障死刑犯的权利和对公权力的制约监督。但最终,最高院仍保留部分复核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