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简称救助基金,是指根据法律筹集的用于支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以及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的专项社会基金。
以下情况之一发生时,救助基金将支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以及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
当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时,救助基金将支付超出限额部分的抢救费用。
当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时,救助基金将支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
当机动车肇事后逃逸时,救助基金将支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
救助基金支付抢救费用的基本程序如下:
当需要救助基金支付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通知以及医疗机构尚未结算的抢救费用申请和相关材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支付要求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将相关费用划入医疗机构账户。需要强调的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及时抢救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
救助基金支付丧葬费用的基本程序如下:
当需要救助基金支付丧葬费用时,受害人的亲属应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尸体处理通知书》和本人身份证明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丧葬费用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按照相关标准支付丧葬费用,并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于无主或无法确认身份的遗体,公安部门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公安机关指定预付抢救费用的当事人如认为自己无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或责任较轻而对预付费用有异议,可持有公安机关的调解书、调解终结书或认定该事故不属于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章行为造成的结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起诉时,除了需要准备责任认定书、调解书或复议裁定书外,还需提供以下证据材料:
包括病情诊断、法医鉴定、伤情等级、相关照片等。
包括医疗费单据、误工天数和误工收入证明、住宿费单据、车船票等。
包括亲属关系证明、被扶养人情况证明(含出生日期及其他相关情况)以及与案件相关的其他证据。
综上所述,如果交通事故当事人无法就赔偿达成一致,只能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当事人可以根据受伤程度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需要充分提供证据支持。由于诉讼过程涉及许多专业的法律知识,建议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先咨询专业律师,必要时可以委托律师代理。
救助合同的订立和变更。遇险船舶的船长有权代表船东和财产所有人签订救助合同,这些合同具有法律拘束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合同显失公平或救助款项与实际服务明显不符,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判决或裁定变更救助合同。
特别补偿在海难救助法中的定义、目的、法律依据、适用条件以及适用范围。特别补偿旨在防止和减轻环境损害,维护公平和社会公共利益,鼓励救助行为。其法律依据源于救助合同中的“安全网”条款以及国际救助公约的规定。当救助人对船舶或货物进行救助作业,但未获得明显效
交通事故民警的救助流程。民警首先会进行现场勘查和询问当事人及证人,组织抢救伤员并疏导交通。同时,他们会登记处理事故车辆和物品,并根据调查结果认定事故责任。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失踪情况,民警也会依法依规协同多部门进行和对失踪人员的处理。
遭遇医疗事故时患者能申请的救助措施。患者在发现医疗事故后应首先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再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经过调查核实后,患者可根据相关情况向监控委员会申请救助,寻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