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诉讼可分为确认之诉、形成之诉和给付之诉三类。债权异议诉讼属于确认之诉的典型案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施行时尚未审结的企业破产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第二款,债权人起诉债务人要求承担偿还责任时,法院应告知债权人将诉讼请求变更为确认债权。这一规定明确了债权异议诉讼的性质。因此,在诉讼请求中,异议人应明确请求法院确认特定债权,而非要求判令债务人偿还债务。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21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只能向受理该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与债务人相关的民事诉讼。也就是说,一旦人民法院受理了破产案件申请,就获得了对债务人民事诉讼的专属管辖权。即使与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的地域管辖或级别管辖存在冲突,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仍应优先适用《企业破产法》的规定。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58条规定,债务人和债权人对债权表中记载的债权有异议时,可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诉讼。因此,债权异议诉讼的对象通常是经债权人申报并经管理人审核后编制入债权表的债权。具体而言,债权异议诉讼涉及破产债权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管理人审核的债权数额等与破产财产分配相关的债权事项。然而,对于破产清算中无需申报的债权,如《企业破产法》第48条第二款规定的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各种费用,职工对管理人列出并公示的清单有异议时,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若管理人不予更正,职工也可以向法院提起异议诉讼。
首先,需要确认异议人的主体资格。根据《企业破产法》第58条规定,有权提起债权异议的当事人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在这里,债权人指的是在破产程序中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他们有权对自己的债权审核结果提出异议,也有权对债权表中记载的他人的债权的真实性、数额或有无财产担保等情况提出异议。债权人对他人债权的异议权的存在,是因为任何一个债权人的债权都会对其他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的利益分配产生影响。而债务人指的是破产企业本身。然而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开始后,就丧失了对破产财产的管理处分权,其与他人正在进行以及将来可能进行的一切诉讼也均由管理人代表,债权异议诉讼也不例外。这就导致了管理人诉管理人的尴尬局面。对此,《企业破产法》并未指明解决之道。
其次,需要确认债权异议诉讼中的被告,具体情况如下:(1)债权人对自己的债权审核结果有异议时,应以债务人为被告,此时由管理人代表债务人进行诉讼;(2)债权人对其他债权人债权审核结果有异议时,应以债务人和被异议债权人为共同被告。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债权人会议负责核查债权表,但债权人会议并非债权异议诉讼的当事人。债权人会议作为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机构,在涉及实体权利纠纷的案件中并不具备民事诉讼主体地位。
《企业破产法》并未明确规定债权异议诉讼的诉讼时效。根据《企业破产法》第4条规定,对于破产案件审理程序,如果本法没有明确规定,则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债权异议诉讼的时效为异议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异议事由之日起两年内。然而,直接将普通民事诉讼的两年诉讼时效期限适用于破产程序,可能会影响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践中,管理人通常会向债权人或债权人会议上的异议人送达《异议告知书》,并在该文书中规定合理的提起债权异议诉讼的期限。
当债务人车辆被保全时,法院是否会通知债务人。文章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法院对债务人的车辆进行保全时,会通知被保全人即债务人。财产保全的范围、措施以及申请流程等也进行了详细说明。债权人应积极查找债务人财产,合理确定申请财产保全
破产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处理规定和未申报债权的破产企业债务的会计处理规定。对于对外担保,债权人可以向清算组申报债权,清算组应将担保债务补计入账。对于未申报债权,虽然债权人需在规定时间内申报,但存在特殊情况可申报债权。未申报债权的负债金额具有不确定性,不
债务清偿与债权人权利方面的问题,主要关注债权人对非法人财产的分配申请。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应承担自己的债务,债权人可要求分配债务人的财产清偿债务。同时,涉及民事诉讼中采取的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非法拘禁或私自扣押他人财产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债务人无偿赠与财产行为的法律后果。债务人此举旨在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属违法行为。债权人可依法行使撤销权,向法院请求撤销财产赠与行为,并申请财产保全,提起民事诉讼,以保护自身债权安全。行使撤销权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撤销权的期限也进行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