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调查,本案中承运的B船由渔船改装,吨位为910吨,抗风等级为八级,但其初检适航证书已过有效期,在本次航程前未做检查。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两点:
二、被保险人**酒公司A所租B船不具适航性是否意味着被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有过失?
共同海损是指载货运输的船舶在同一海上海程中遭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其他特殊情况,威胁船舶、货物、运输收入或其他相关财产的共同安全,为了解除共同危险、维护各方共同利益或完成航程,船方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所导致的特殊牺牲或额外费用。
共同海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共同海损措施造成的船舶和货物本身的损失,称为共同海损牺牲;二是共同海损措施引起的费用损失,称为共同海损费用。
共同海损构成的条件包括:危险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或不可避免的,危及船舶和货物共同安全;共同海损措施必须是为了解除共同危险而人为地、有意识地采取的合理措施;共同海损牺牲是特殊性质的,费用损失必须是额外支付的;共同海损损失必须是共同海损措施的直接和合理后果;共同海损措施必须最终有效果。
根据我国《海商法》第70条规定,托运人对承运人或实际承运人遭受的损失或船舶遭受的损坏不负赔偿责任,除非这些损失或损坏是由托运人、托运人受雇人或代理人的过失造成的。
这一规定明确规定了在海上货物运输中,托运人的赔偿责任是基于过错责任原则的。只有托运人的过失导致的损失,托运人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反之,则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违约赔偿与共同海损分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后者是为了公平分担海上风险,根据合同约定,对于为解除船舶和货物共同危险而采取措施所造成的损失,各方按受益财产比例进行分摊的制度。
在托运人的过失导致共同海损的情况下,损失由托运人负责赔偿,因此不存在共同海损分摊的问题。然而,在托运人没有过失的情况下,尽管他无需承担赔偿责任,但他仍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分摊共同海损损失。
以装运危险货物为例,《海商法》第68条规定了托运人未正确申报装运危险货物的问题,只规定了承运人在货物构成实际危险时可以对危险货物随意处置的权利,并规定了托运人的赔偿责任,但并未规定共同海损分摊的问题。原因在于:有承担责任者时,不存在共同海损分摊的问题。然而,在托运人没有过失的情况下,情况就不同了。虽然他无需承担赔偿责任,但他应该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分摊共同海损损失。同样以装运危险货物为例,《海商法》第68条第2款规定了托运人在无过失情况下装运危险货物的问题,虽然也规定了承运人在货物构成实际危险时可以对危险货物随意处置的权利,但同时明确规定,本款规定不影响共同海损分摊的权利。
共同海损的成立条件。首先,必须有共同的、真实的危险威胁船舶和货物,仅影响单方的危险不构成共同海损。其次,必须是有意地采取了合理有效的措施,合理指公平适当的行为,有效指因行为使财产得以保全。最后,损失必须是直接的、特殊的,即共同海损行为直接造成非正常的
船公司提出的共同海损要求及收货人的处理方式。船公司要求收货人在目的港提货前提供共同海损分摊费用担保,共同海损是指在海上航程中,为共同安全采取的措施导致的特殊牺牲和费用。收货人应了解相关规则,在船方无免责过失的情况下可拒绝分摊,并通过理算机构处理。
共同海损的宣告流程和规定,包括宣告期限和宣告后的理算工作。同时,也介绍了共同海损分摊的担保方式和担保流程,以及提出共同海损分摊请求的一方应承担的举证责任。共同海损理算的目的是确定各方当事人应分摊的数额。
共同海损的七个要素,包括危险或海难的真实性、人为的故意行为、特殊的损失和开支、合理性、共同的安全、直接造成的损失以及船长指挥原则。共同海损指的是船舶在遭遇危险或海难时,船长为了保护船货安全采取的必要措施所产生的损失。这些措施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如基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