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者本人治疗创伤所导致的误工费用,包括因精神损害导致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产生的误工费用;
2、事故当事人及其亲属或委托代理人因参与处理事故而造成经济减少的费用,包括死者家属在办理丧葬事宜期间产生的费用。
简单来说,误工费的赔偿项目包括工资、津贴和兼职收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受害人是企业经营者,则不包括其所丧失的企业经营利益损失,赔偿应以实际减少的收入为依据(即差额赔偿原则)。
误工费的赔偿标准是根据当事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的。伤者本人的误工时间根据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治证明来确定。对于因伤致残而持续误工的情况,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最终评定伤残的前一日。
对于有固定收入的当事人,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来计算。实际减少的收入必须是实际丧失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课酬、合法的兼职收入等,但一般不包括企业经营者作为受害者时所丧失的经营损失和特殊工种的补助费。
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当事人,误工费的计算是根据其最近3年的平均收入来进行的。如果当事人无法提供证明其最近3年平均收入状况的证据,可以参考当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来计算。
1、误工费赔偿金额=误工收入(元/月)×误工时间。
(1) 有固定收入的人员的误工费赔偿金额=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事故受伤后的劳动收入。
(2) 没有固定收入,但能提供证明其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状况的人员的误工费赔偿金额=最近三年收入总和÷3年÷12个月×误工时间。
(3) 没有固定收入,且无法提供证明其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状况的人员的误工费赔偿金额=受诉法院所在地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误工时间。
单位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法律规定、法律后果、赔偿责任及赔偿请求的时效性。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否则将面临法律处罚和补缴费用。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可能导致工伤职工保险待遇减少,用人单位需承担赔偿差额损失的责任。劳动者应在知道权利被侵害后的
工伤及工伤保险基金的概念和范围,详细列举了工伤的情形。并进一步探讨了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赔偿问题,涉及民事侵权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的竞合。对于是否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并通过另一种方式弥补差额,法律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规定。笔者认同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双倍兼得
深二度烧伤赔偿项目的规定,包括伤残等级及赔偿系数、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十二项内容。根据伤残等级计算赔偿标准,同时详细说明了各项费用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包括残疾赔偿金、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
关于个体经营者员工工伤赔偿问题的法律处理。主要介绍了工伤认定与赔偿的程序和标准,包括伤残等级的确定和待遇支付。同时,也阐述了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参保责任和工资计算标准等内容。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了解这些法律处理方式和标准对于保障员工权益和企业发展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