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性质判断方法探讨
时间:2025-06-13 浏览: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共同犯罪一般来说属于团伙作案的情况,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那么,应当如何判断共同犯罪中的各项规定呢?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犯决定说”与“有特定身份犯行为性质”观点的争议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的性质判断,主流观点认为应以主犯的行为为基准,即“主犯决定说”。然而,这一观点受到了陈*良教授的质疑。他认为,主犯与从犯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解决共同犯罪的量刑问题,而不能解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此外,该观点也无法解决存在多个主犯的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并否定了其他共同犯罪人构成要件的独立性。为了克服“主犯决定说”的缺点,有人提出了“共同犯罪应以有特定身份犯的行为性质作为定案的依据”的主张。
“实行行为决定整体性质”的原则
在对共同犯罪的性质进行判断时,我认为应以犯罪人实施行为的性质为依据,即“实行行为决定整体性质”的原则。所谓实行行为,是指直接实施犯罪,完成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需要澄清的是,实行行为不等同于身份人员的行为。在有法律身份的人与无特定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情况下,有身份人员通常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实施犯罪,被视为实行犯。但如果身份人员只是教唆、组织非身份人员犯罪,则非身份人员才是实行行为的主体,而身份人员充其量只能被视为“间接正犯”。另外,一个共同犯罪中可以存在多个实行行为。只要共同犯罪人的行为能独立构成刑法规定的罪行,那么他的行为就是实行行为。
根据实行行为来判断共同犯罪的性质
对于“实行行为决定整体性质”的原则的理解与运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共同犯罪中只有一个实行行为,以该实行行为定性。例如,在一个案例中,无论是甲教唆乙还是乙教唆甲实施造谣惑众、扰乱军心行为,都是被教唆者实施了犯罪实行行为。因此,在这种共同犯罪中,仅有一个实行行为,可以将“甲教唆乙”的行为定性为“战时造谣惑众罪”,将“乙教唆甲”的行为定性为“战时扰乱军心罪”。2、共同犯罪中有两个以上实行行为,以共同实行行为定性。对于共同犯罪的共同实行行为,主流观点认为:一般人与有特定身份者共同实施身份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行为,不能构成身份犯罪的共同实行犯。因为身份作为犯罪主体的构成要素之一,决定着犯罪主体的性质。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确定其犯罪性质的重要标准。如果没有一定的身份,就不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问题,自然也不可能实施这种犯罪的实行行为。在一个案例中,如果甲和乙一起实施造谣惑众、扰乱军心行为,那么甲只构成扰乱军心罪的实行犯,不能与乙构成造谣惑众罪的共同实行犯。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共同犯罪中,一般人虽然不能与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构成该身份罪的共同实行犯,但二者可以构成一般罪的共同实行犯。因此,在这个案例中,甲和乙可以构成战时扰乱军心罪的共同实行犯。
结论
有些学者在提到特定身份人与一般人共同犯罪时,往往会武断地以身份犯罪给共同犯罪定性,而忽视了一般犯罪共同实行行为的表现。然而,我认为身份犯由于其主体身份的限制,一般主体无法成为身份犯的实行犯。而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可以摒弃其身份的限制,以一般主体的身份成为一般罪的实行犯。在存在多种相互竞合的实行行为的情况下,以共同实行行为作为共同犯罪定性的标准,更能体现共同犯罪的性质和内涵。此外,从思维逻辑的角度看,先从共同行为的共同点着手确定整体性质,再寻找行为的差异,参照主体的身份差别具体定罪,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因此,我认为甲、乙的共同犯罪应定性为一般主体的共同“战时扰乱军心”罪。需要指出的是,在共同贪污(受贿)犯罪中,非职务人员的帮助行为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某种独立罪行的实行行为。例如,一国家机关的财务人员D为贪污公款,唆使非本单位人员E半路佯装抢劫,欲借公款被抢之名侵吞公款。尽管D的行为具有抢劫的外在形式,但由于缺乏抢劫的主观构成要素,无法构成独立的实行行为,因此不能成立独立的罪行。而E的行为实质上只是帮助D贪污的行为,整个共同犯罪只有一个贪污罪的实行行为,因此应定性为共同贪污罪。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及其共犯问题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问题及其相关解释。文章详细阐述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定义和认定条件,以及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共犯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串通的情况。文章还解释了刑法中关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的
-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犯罪主体的要件、犯罪的客观要件和犯罪的主观要件。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具备共同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的犯罪故意,并且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路人指使交通肇事逃逸是否构成共犯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共犯问题,特别是非乘车人的指使行为是否构成共犯。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的指使逃逸行为若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对于一般非乘车人的指使逃逸行为,则不构成共犯。
-
刑法第27条第2款的适用
刑法第27条第2款关于从犯的刑事责任的规定,以及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罚量刑原则。对于从犯,其刑事责任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主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量刑;胁从犯因被胁迫程度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而受减轻或免除处
-
诈骗犯罪集团的法律处罚
-
现役军人与非军人共同犯罪的管辖问题
-
从犯量刑会加重处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