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我国《破产法》的规定,企业破产重整计划的通过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重整计划草案,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2/3以上。
这种通过方式采用了双重标准,即人数和债权额的标准。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小额债权人对大债权人滥用权利进行制约,并促使债务人为了获得小债权人的同意而提供使各债权人都能满意的安排。
重整计划的制订主体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根据破产法第79条,重整计划可以由债务人或管理人向债权人会议提出。然而,法律并未禁止其他人提出重整计划。在司法实践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只有债务人或管理人可以制定重整计划,另一种认为管理人、债务人、占债务人注册资本1/10以上的出资人或新的投资人都可以作为制定重整计划的主体。筆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符合实际。根据破产法第79条的规定,没有对债务人或管理人以外的其他人作出限制。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是占债务人注册资本1/10以上的出资人或新的投资人提出重整计划。因此,根据重整计划的可操作性,债务人、管理人、占债务人注册资本1/10以上的出资人或新的投资人都可以作为制定重整计划的主体。
重整计划是重整程序的核心,它的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直接影响到债务人重整能否实现。重整计划的可行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法院在审查重整计划时,主要关注投反对票的债权人的异议理由,并对债务人经营方案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进行审查。如果债务人的经营方案违反法律规定或未获得必要的行政许可,法院不能批准该重整计划。
债务人在重整期间能否获得利润是重整计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审查重整计划时,法院应重点审查经营方案,判断债务人在重整期间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法院可以要求债务人或管理人提供详细的商业计划和盈利能力分析报告,以证明债务人在重整期间能否按照重整计划偿还债务。
资金是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保证。债务人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是因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在重整计划中,必须说明资金的来源,通常是投资人增加投资或其他人追加投资。
经营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策略与债务人是否能清偿债务有很大关系。审查重整计划时,法院应要求债务人、管理人或新的投资人提供原债务人亏损情况分析报告和重整期间的经营管理人员名单,重点分析亏损是否由于原管理人员的经营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如果是,这些经营管理人员在重整期间不应继续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旧法存在局限性和不足,经过修订形成了新法。新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并引入重整制度,使破产法成为企业复兴的法律工具。旧有破产含义已随时代变迁,现代定义更强调无力清偿债务的状态而非法律后
中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重整申请和重整期间的内容。债务人或债权人可根据法律规定向法院申请重整。重整期间,债务人可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担保权的行使、借款、财产取回等事项也有明确规定。同时,还详细阐述了企业破产清算程序的流程,包括成立清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破产案件受理费的负担主体,主要是债务人。文章介绍了重整计划的执行、监督和管理,包括债务人的义务、管理人的职责、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等。如债务人无法执行重整计划,法院可裁定终止执行并宣告债务人破产。重整计划对债务人和全体债
企业破产重整计划的通过标准,包括人数和债权额双重标准的必要性,重整计划制订主体的扩展以及重整计划的可行性审查等方面。文章指出重整计划制订主体不仅限于债务人或管理人,出资人或新的投资人也可以提出重整计划。重整计划的可行性审查包括经营方案内容合法、具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