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拆迁补偿标准 > 购房合同无效后是否可获拆迁补偿

购房合同无效后是否可获拆迁补偿

时间:2025-03-24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88127

案例背景

2000年,某外省农民A租赁了北京通州区某村村民甲的宅基地上房屋。2004年,双方协商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A支付人民币6.7万购买该租赁房屋,并向甲支付全部购房款。甲向A交付了该房屋。2007年,甲以A并非本村村民,不能购买涉案房屋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确认甲与A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并要求A腾退房屋。法院判决确认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但以A不具备腾房条件为由,判决A有权继续在涉案房屋中居住。2010年,A另购买了其他住房,并将涉案房屋对外出租。同年8月,甲就涉案房屋与某拆迁公司达成拆迁补偿协议,甲获得被拆迁房屋重置价补偿13.9万元、宅基地区位补偿23万元、提起搬家补偿5万元、其他补偿25万元、按照优惠价格购买新建房屋两套。随后甲在涉案房屋的租户搬离后自行拆除了该房屋。

相关法律问题

问题一:A是否有权要求涉案房屋的拆迁补偿?

若有权,A能获得哪些拆迁补偿?可向法院提出哪些诉讼请求?以谁为被告?

问题二:若A无权获得拆迁补偿,A的权利可以获得哪些救济?

可向法院提出哪些诉讼请求?以谁为被告?

法律解析

首先,根据拆迁法律规定,拆迁补偿是针对被拆迁人而言。一般情况下,只有房屋的所有人才能作为拆迁人(公有住房的承租人除外)。根据本案事实,A与甲的房屋买卖合同已被确认无效,A无法取得涉案房屋的所有权。因此,A不是涉案房屋的所有人,无权享受涉案房屋的拆迁补偿款。

其次,A与甲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被法院确认无效后,A只能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主张财产返还和损害赔偿。A无法涉及无效合同项下的标的物拆迁补偿。

最后,尽管法院在确认合同无效时确认了A的居住利益,但该前提是A当时不具备腾房条件。法院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考虑作出了变通。然而,后来A自己购买了住房并搬离了涉案房屋,因此其居住利益不再受法律保护。

结论

根据以上解析,A只能以甲为被告,主张由于无效合同引起的财产返还和损失赔偿。因此,A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判令甲返还A的购房款6.7万元,并赔偿A因房屋升值而产生的预期利益(即2004年至2007年期间涉案房屋升值部分)。

参考法条

1.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第四条:本条例所称被拆迁人,是指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

2. 《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被拆迁人是指对被拆除房屋拥有所有权的单位或者个人。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补偿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关于征收土地的补偿规定。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其中地上附着物补偿涉及塑料大棚等。青苗补偿标准按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补偿,而成材树木不予补偿。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则根据具体情

  • 青苗补偿款的归属问题

    青苗补偿款的归属问题。根据法律规定,青苗补偿款应归青苗所有者所有,如果属于村民个人,征收部门应直接支付给个人。案例分析中,李先生未收到青苗补偿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法律依据指出,村委会非青苗所有者,无权获得补偿款。维权建议指出,如遇到类似情况,可

  • 征地拆迁过程中房子被认定为违章建筑怎么办

    征地拆迁过程中房子被认定为违章建筑的情况及应对方法。介绍了违章建筑的定义及历史背景,揭示了拆迁过程中因法律宣传不足导致的大量违章建筑现象。文章指出,拆迁方可能会利用违建降低补偿成本,并提出了应对房子被认定为违建的具体步骤,包括保持冷静、寻找证据、咨询

  • 大棚征地拆迁的补偿方式

    大棚征地拆迁的补偿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土地补偿费根据耕地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计算,安置补助费则根据需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此外,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

  • 门面房合同到期拆迁有补偿吗
  • 农村“空心房”将面临拆除!拆迁补贴你了解吗
  • 地铁修建引发的房屋征收与补偿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