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方允诺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旨在为自己设定某种义务,使另一方当事人获得相应的权利。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作出的同意意思表示。当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后,双方当事人即达成一致意见,合同正式成立。
单方允诺是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承诺是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同意意思表示。
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这一要件有三个方面的说明。首先,如果要约是针对特定人发出的,那么承诺必须由该特定人作出;如果要约是针对不特定人发出的,那么不特定人都有资格作出承诺。除受要约人外的其他人没有承诺的资格。其次,承诺可以由受要约人本人作出,也可以由其代理人作出。最后,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的原因可以从要约的拘束力和要约人的意图两方面解释。
承诺必须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向要约人发出。如果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那么如果要约是以对话方式发出的,受要约人应当尽快作出承诺意思表示,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如果要约是以非对话方式发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受要约人。
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相符。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变更,那么就构成了新的要约。对于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方面的变更,都属于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承诺的内容不得限制、扩张或变更要约的内容,否则将被视为对要约的拒绝并提出新的要约。然而,承诺的内容并不要求与要约的内容完全一致,可以进行非实质性的变更。但是,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如果承诺对要约的内容进行非实质性变更,除非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要约明确表示不得作任何变更,否则该承诺有效,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因此,非实质性变更的承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无效:一是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二是要约明确表示不得作任何变更。
根据合同法第22条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方式作出承诺的除外。通知方式包括口头通知和书面通知。如果要约人对通知方式有特殊要求,那么应当按照要求进行通知。
如果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方式作出承诺,那么该行为也构成承诺。行为方式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其中作为是构成承诺的主要行为,例如供货商在收到订货要约后立即发货。通常情况下,单纯的沉默或不作为不能作为承诺的意思表示方式。然而,如果交易习惯或要约表明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承诺,那么这种方式也可以作为承诺的表达方式。
商家口头承诺的法律效力问题,指出商家的口头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形成口头合同,双方需履行合同义务。同时,商家禁止自带酒水属于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权益,无效。
离职承诺书的法律效力问题,阐述了承诺书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离职单位要求违约金时,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及员工的权益保障。若雇主违反相关法规,员工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获得赔偿金。
中介口头承诺支付介绍费但违约不给的情况和临时工劳务派遣公司未支付薪资的问题。面对中介违约,受害者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收集相关证据,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临时工被欠薪,可以采取人民调解、仲裁申请、申请支付令等多种法律途径解决。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
非法集资业务员写的承诺书是否有效的问题。由于非法集资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合同和承诺书都是无效的。担保服务也因此失去法律效应。另外,涉及非法集资的当事人如果被取保候审,仍可选择向公安、检察或审判机关报警或举报,并提供相关信息以协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