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合同义务是指在订立合同之前,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它建立在民法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具体化了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先合同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举例来说,在买卖合同中,买受人明知标的物在出卖人要约的条件下自己不会买受,却仍然出于恶意,一再以种种理由与方式与出卖人磋商,最终合同不成立,却导致出卖人不能及时出卖标的物,间接蒙受损失。又如出卖人为使买受人更充分详实了解标的物,可能要介绍一些有关标的物的数据资料、生产工艺等商业秘密,这时如果买受人不遵守先合同义务的规定,就可能会使出卖人权益受损。
后合同义务是指合同关系终止后,缔约双方当事人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应当履行的义务,以维护合同效果或协助对方处理合同终了的事务。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后合同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举例来说,标的物提存后,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在房屋买卖合同履行完毕后,卖家应当及时告知买家有关房屋的重要事项。这些都是后合同义务的具体表现。
另外,房地产买卖合同双方不仅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互相协助对方,在房屋产权过户后,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也需要协助另一方当事人办理后续事宜。在一般的消费品买卖合同终止后,销售者还需要履行售后服务义务。如果供应的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技术问题,供货方应当给予买方技术支持、协助排除故障等。
最后,劳动合同解除后,一方到另一与原单位业务相竞争的单位工作时,不得擅自利用原单位的技术秘密。技术开发合同终止后,工程技术人员负有不得泄露公司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秘密等后合同义务。
先合同义务和后合同义务的区别。先合同义务是在合同订立之前,双方应基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承担的法律义务,包括互相保护、通知、保密、协作和诈欺禁止等内容。后合同义务则是合同关系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应当履行的义务,旨在维护合同效果或协助处理合同终了的事
合同履行期限变更的条件,包括具备合同履行变更的客观事实情事、变更发生在合同成立生效以后且履行终止以前、变更非当事人所能预见且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以及合同履行变更导致原合同履行显失公平等条件。在适用这些原则时,必须把握好“度”,确保变更条件得到合理判
合同无效的情形以及合同未履行的处理方式。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而合同未履行时当事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可以采取书面通知、解除合同、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等方式处理。同时,《合同法》第110条规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方不能要求履行合同。
违反合同的多种情形,包括不履行合同义务、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等。当债务人出现违约行为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责任,对方可以选择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或要求赔偿损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