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辩护权:
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诉讼权利。辩护权包括陈述权、诘问权、调查证据申请权、辩论权、选任辩护人权、救济权和回避申请权等。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在被讯问时陈述和辩解,可以对证人和鉴定人进行诘问,可以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并传唤证人、鉴定人,还有权与其他被告对质。他们可以就事实和法律进行辩论,就证据的证明力和程序问题进行辩论。同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选任辩护人为自己提供法律帮助,并在不服法院判决或裁定时获得救济。此外,为了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申请回避,以避免有回避原因的司法人员对案件产生不良影响。2. 辩护的种类和方式:
刑事辩护一般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自行辩护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自己进行的辩护,可以贯穿于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在侦查阶段还是在审判阶段,被告人都可以为自己辩护。委托辩护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通过与法律允许的人签订委托合同,由他人为自己进行辩护。这里的他人可以是律师,也可以是其他公民。委托辩护相对于自行辩护而言更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利,因此成为现代刑事诉讼中最主要的一种辩护方式。指定辩护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院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为其辩护。3. 辩护人及其范围:
在刑事诉讼中,除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自己行使辩护权利外,还可以由其他人协助行使,即辩护人行使。辩护人是在刑事诉讼中受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委托或法院指定,帮助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行使辩护权利,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的诉讼参与人。辩护人制度的设立弥补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辩护能力的不足,弥补了国家司法人员对他们诉讼权利保障的不足,并促进了诉讼公正的实现。在中国,辩护人的范围较广泛,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监护人以及亲友。但那些正在被执行刑罚依法被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人除外。刑事辩护中辩护人无故不到庭,法院的处理方式。刑事辩护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辩护权、辩护的种类和方式以及辩护人的范围等。如果辩护人无故不到庭,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在一审庭审工作结束后,宣判时不需要出庭辩护。
目前,法律没有规定刑事证据的提交时间。一般来说,法院要求在开庭前五天提交证据,辩护人也可以在开庭时提交证据。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法院审理时一般不组织质证,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新的证据包括一审程序中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
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满意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或裁定,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期限为十天。被告人的辩护人和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起上诉。
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不服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