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是指以下几种类型的证据:
字处理文件是通过文字处理系统生成的文件,包括文字、标点、表格、符号和其他编码文本。不同类型的文字处理软件生成的文件不兼容,使用不同代码规则生成的文件也不能直接读取。这些软件、系统、代码以及文本内容构成了字处理文件的基本要素。
图形处理文件是通过计算机专用软件辅助设计或制造的图形数据。通过图形,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非连续性数据之间的关系,使复杂的信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数据库文件由多个原始数据记录组成。数据库系统的功能是输入和存储数据、查询记录以及按照指令输出结果。经过整理汇总后,数据库文件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和实际用途。
程序文件是计算机进行人机交流的工具,软件由多个程序文件组成。
影音像文件也被称为多媒体文件,通常经过扫描识别、视频捕捉、音频录入等综合编辑而成。
收集电子证据的方法如下:
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电子数据转换为法定或法庭可接受的证据形式。电子证据原本只是一种磁或电的脉冲,只有通过技术手段转换为可感知的形式,才能作为证据在法庭上展示。输出文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具备证据形式:
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电子数据才能被固定为具有证据形式的证据材料。
对于非文档类型的电子数据(如多媒体视听资料)的原件,应使用高容量载体(如光盘)进行存储。在取证过程中,应采用一次性只读光盘(CD-ROM)刻制,以减少可被擦写修改的风险,保证取证的绝对固化效果,以便在法庭上进行相关设备的还原和举证,实现完善的证明信息的司法传递。
对于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可以收集并提取网络服务商存储的资料。网络服务商有保密和存储的义务,对用户和数据采用密码或其他方法进行特殊保护。因此,当贸易双方发生纠纷时,可以将存放在网络服务商那里的电子档案作为有效的诉讼证据。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4条的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与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在网络环境下,为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和规范网络环境秩序,除当事人申请外,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电子证据的诉讼保全分为诉前证据保全和诉讼证据保全。
诉前证据保全的具体条件包括:申请保全的电子证据的内容、范围和所在地点;请求保全的证据能够证明的对象;申请的理由,包括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以及因客观原因无法收集的具体说明。法院在审查保全申请时应考虑被申请人是否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侵权行为、不采取保全措施会给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提供担保的情况以及采取保全措施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诉前证据保全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但最高人民法院并不限制其适用。
对于电子证据的诉讼保全,法院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课题。法院除了选择相关的备份程序、收集磁盘等物质载体作为目标,还应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保全工作。在保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专业人员可以帮助法院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资料,并进行司法分析,帮助恢复残留数据和其他隐藏或丢失的数据,通过制作镜像拷贝来恢复被删除的文件或其他残留数据。
公证证据的证明力高于一般证据。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在涉及网络电子证据的纠纷案件中,由于电子证据本身易于复制、易于修改和易于销毁,当事人很难收集到真实可靠的电子证据,对于所取得的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以及收集证据方式的合法性的证明更加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申请国家公证机关对电子证据进行公证保全。
我国刑事诉讼中侦查阶段的起算时间、侦查羁押期限的定义和目的。侦查阶段从立案之日开始计算,侦查羁押期限为两个月,从被逮捕之日起计算。侦查阶段是刑事案件中重要的阶段,目的是依照法定程序发现和收集证据,确保刑事追诉的有效进行。
辩护证据的定义和作用,其指在诉讼中用来反驳控诉方指控刑事被告人有罪或罪重的证据。辩护证据还包括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应当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证据。辩护证据与控诉证据的分类具有相对性,有时一个证据可能同时具有双重性。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补充起诉的定义和
刑法中关于伪证行为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等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鉴定、记录或翻译以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将受到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和拘役等。同时,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毁灭证据的行为也必须受到法律追究。强调任何人在刑事诉讼中应遵守法律,确保案件的公正
刑讯逼供罪的取证责任问题,指出在涉及刑讯逼供的案件中应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被害人需提供证据证明司法工作人员存在刑讯逼供行为,若证据不足,审讯人员需自证清白。该原则在行政诉讼中广泛应用,且有刑法先例。在刑讯逼供罪中,由于被害人处于不利地位,让审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