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利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将其拥有的某种财产权利出质,作为债权的担保。然而,以个人理财产品的合同权利作为权利质押的标的,在法律上存在争议,操作中也存在风险。因此,在进行权利质押时,需要考虑具体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
权利质押是质押的一种形式,其基本属性是以可转让的财产权利作为债权担保。因此,可出质的权利必须是私法上的权利、可让与的财产权以及有权利凭证或由特定机构管理的财产权。
我国《担保法》第75条规定了权利质押的种类,包括债权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和普通债权。然而,对于第75条第4项中的“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担保法》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而只是在相关解释中明确规定了某些不动产收益权的质押情况。
对于“其他权利”的界定,在实践中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符合可出质权利的一般特性要求,所有的财产权均可以出质。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严格遵守法定质押原则,没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不得出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符合出质权利一般特性要求的权利原则上可以出质,但如果权利本身不具有商业上的稳定性且不能控制,则不宜作为质押的标的。
在权利质押的操作中,存在两个重要问题,即对出质人权利的限制和担保物权公示的问题。虽然我国的法律将权利质押作为一种质押形式,并与动产质押相提并论,但实际上,权利质押的成立和实现方法与动产质押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动产质押的生效要件是“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而权利质押,尤其是一般债权和股份、股票的权利质押,其公示方式类似于抵押,需要向质权人交付权利凭证或进行质押登记。然而,个人理财产品作为合同权利质押的一种普通债权质押,由于没有权利凭证可交付,也没有管理机关可登记,因此无法进行基本的物权公示,更无法对出质人行使权利进行限制。
因此,对于以个人理财产品作为权利质押标的,是否属于《担保法》第75条第4项中的“其他权利”,需要根据具体的理财产品来考虑。为了规避操作上的风险,需要对现有理财产品进行法律改造设计,以使其符合权利质押的法律要求。
银行贷款买车不还款的法律后果。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银行会处理抵押物或质押物,并向担保人主张担保债权。若借款人没有提供担保,银行可能通过法律诉讼和强制执行措施追回借款,并将其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即“老赖”。失信被执行人将受到多种信用惩戒,如限制乘坐交
债务人在存在多个债权的情况下,哪些债务具有优先受偿权的问题。债务人或第三人可以提供不动产、动产抵押或质押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但当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以抵押或质押财产实现优先受偿需依据法律进行。同时,债权到期的先后顺序与优先受偿无关,是否具备申请
权利质押中的法律风险及限制问题。其中,介绍了权利质押的概念及其作为债权担保的形式属性。探讨了关于权利质押种类中“其他权利”的界定存在的争议,以及实际操作中的限制和公示问题。特别是对于个人理财产品作为权利质押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需要对现有理财产
担保措施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担保是确保债权得以实现的法律措施,可增加债务人信用等级并保障债权。担保形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和定金。在落实担保措施时需要注意不同形式的具体要求和风险,如保证人的保证能力、抵押和质押的书面形式和登记要求以及定金的数额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