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法庭调查阶段,一方当事人可以向另一方当事人发问,但需要征得审判长的同意。如果审判长认为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合理,应当允许其向另一方当事人发问或进行辩论,并指挥当事人的发问和辩论。然而,如果审判长发现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或辩论超出了本案的范围,应当制止。
当事人之间的发问或对某一事实、案情、证据的辩论完毕后,审判人员应当继续进行法庭调查。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开庭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庭审准备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之前,为保证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而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庭审准备的内容包括:
法庭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调查案件事实,审查和核实各种证据,为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奠定基础。法庭调查主要包括当事人陈述和出示证据和质证。
法庭辩论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合议庭的主持下,根据法庭调查阶段查明的事实和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互进行言词辩驳的诉讼活动。
案件评议和宣告判决是开庭审理的最后阶段,合议庭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确责任,作出判决并宣告判决结果。
法庭笔录是记录开庭审理活动的一种文件,它应当客观、真实、全面地记载庭审的全部过程,并由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签名。法庭笔录可以由书记员宣读或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认为记录无误的,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如果当事人拒绝签名或盖章,应当在笔录上记明情况并附卷。如果当事人认为对自己的陈述记录有遗漏或差错,可以申请补正,允许在笔录后面或另页补正。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可以延长6个月,但需要得到本院院长的批准。如果还需要延长审理期限,需要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期限为6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10日前向本院院长提出申请,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如果还需要延长,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10日前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
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从立案次日起计算。但是,以下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第一,民事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第二,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第三,诉讼中止的期间。
人民法院判决书宣判、裁定书宣告或者调解书送达最后一名当事人的日期为结案时间。如果是留置送达,以裁判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日为结案时间;如果是公告送达,以公告刊登之日为结案时间;如果是邮寄送达,以交邮日期为结案时间;如果是通过有关单位转交送达,以送达回证上当事人签收的日期为结案时间。如果需要委托宣判、送达,委托宣判、送达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审限届满前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送达受托人民法院。受托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委托书后7日内送达。
民事诉讼二审程序的全过程。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审查材料后立案,若案件事实基本清楚也可选择不开庭审理。开庭程序包括宣布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步骤。当事人可根据裁判文书自动履行或申请执行,也可申请再审。调解
刑事法庭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开庭时提供当事人信息,法庭调查阶段审查犯罪事实和证据,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以及合议庭评议和审判阶段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和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效力。
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的详细流程,包括起诉、立案审查、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和宣判等环节。起诉需递交诉状,法院审查后符合条件的将立案并通知缴费,不符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开庭审理包括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和法庭调解等步骤。同时,本文还引用了《中华人民共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的流程。当事人需提交起诉状,法院审查后受理并立案。法院会通知被告并提出答辩状,然后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前准备。开庭审理包括通知诉讼参与人、核对身份、宣布纪律、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步骤。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如需要延长需经院长批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