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指发生在经济活动中的犯罪行为,一些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或者本单位的利益,不惜采取冒险行为,实施错误决策,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依法成立的单位。
单位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是集体的组织体。单位分为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两种形态。
我国刑法确认的单位主要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机关。团体包括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人民团体是指在群众自愿参加的基础上成立的、代表参加者利益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如乡级以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社会团体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的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社会团体。
单位犯罪的基础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单位。首先,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的单位不是广义的单位,而是狭义的单位,即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组织,而不是非法组织。其次,刑法对于非法组织有明确规定,不将其视为单位犯罪,如组织分裂国家罪、组织武装叛乱、暴乱罪、组织颠覆国家政权罪等。最后,合法的组织必须在履行法定程序或者法律规定的登记手续后才能成立并进行活动,如机关要选举,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要办执照,社会团体要经核准登记。
单位犯罪的特征包括: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主要采取双罚制,即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均处以刑罚。单罚制,即只处罚单位或只处罚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为辅助手段。
个人为进行犯罪违法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单位犯罪的双重处罚制度,其中单位被处以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个人犯罪的相同或较轻刑罚。在某些情况下,刑法也规定了单一处罚制度,仅对自然人进行处罚。如何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单位犯罪的具体特征和认定,包括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认定及其责任情形。对于单位犯罪,除了对单位判处罚金外,还应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指在单位犯罪中起主要决策作用的人员,包括决策者及负有不可推卸责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主体要件要求二人以上,包括多个自然人、单位以及自然人与单位的共同犯罪。客观要件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包括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以及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等。主观要件则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