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在合同有效成立后,由于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可能会发生情势变更。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原合同的有效性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结果。因此,根据公平原则,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以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平衡。
司法权力的介入是实现合同变更与解除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强制改变已确定的合同条款或撤销合同,重新分配交易双方在交易中应获得的利益和风险,实现公平和公正的价值目标。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解释(二)》第26条的规定,当合同成立后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时,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人民法院在决定是否变更或解除合同时,将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变更与解除的规定是对合同法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司法介入,合同的条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平衡和公平交易。
我国《合同法》中解除合同与终止合同的区别。合同终止是指按约定履行完毕后结束,而解除合同是在期满前结束。合同终止有多种情形,终止后当事人需履行通知等义务。合同解除可由当事人协商或法定情形导致,解除后未履行部分终止,已履行部分可要求恢复或赔偿。合同解除与
合同违约前的正常履行处理方法以及合同解除的情形。对于预期违约,守约方可采取自救措施、寻求司法救济或坚持合同效力。合同解除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以及债务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商场转让中的转让费问题,指出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需由双方协商决定。同时介绍了商铺经营权的转让涉及的当事人、合同及相关法规和转让人权利义务等重要方面。其中涉及商铺转租需经出租人同意,否则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转让的核心是商铺的租赁权,转让人需确保商
承租方面临经营困难时能否解除合同的问题。在租赁合同中,双方未明确约定承租方单方解除合同的条款,因此当承租方面临经营困难时引发争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济困难并不构成不可抗力,因此不符合解除合同的条件。承租方擅自腾房并退租属于违约行为,守约方享有解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