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之前的阶段,为了顺利进行犯罪活动并实现犯罪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然而,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犯罪预备,只有满足特定的成立条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预备。
1.行为人必须具有犯罪的故意。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并实现犯罪意图,体现了预备犯的主观恶性,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
2.行为人必须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和物品的行为。这些准备的工具和物品包括各类凶器物品用于杀伤或威胁被害人,各类器具材料用于伪造货币、票证、文印,以及各类工具物品用于掩护犯罪活动、排除障碍物、销毁罪证等。准备工具和物品的手段和方法各不相同,包括制造、修理、改装、购买、借用、骗取、窃取等。
二是为达到犯罪目的创造条件的行为,主要指除准备工具以外的其他创造条件的行为。例如,事先察看犯罪现场、选择犯罪时机、探听被害人行踪、演习犯罪手段和技巧、拟定犯罪实施计划、寻找犯罪同伙等。
从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对实施犯罪所起的作用来看,这些行为都是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前进行的准备活动,具有社会危害性,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如果行为人仅仅表露犯罪意图,而未进行犯罪的准备活动,那就不符合犯罪预备的要求。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根据情节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一般情况下,由于预备犯仅处于犯罪的预备阶段,还没有着手实施犯罪,也没有造成实际的社会危害结果,其社会危害程度要低于既遂犯。因此,对于预备犯的处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然而,对于个别预备犯情节特别恶劣、主观恶性严重、危险性大的,也可以不予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预备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可以依据刑法的规定,免除处罚。
家庭暴力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当家庭暴力达到严重程度并构成犯罪时,受害人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行为人可能面临有期徒刑。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违反该法的行为和相应处罚,包括治安管理处罚、刑事责任追究以及未履行报案职责的严重后果。此外,负
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故意要求和相关法律规定。犯罪行为人可能出于各种动机破坏交通工具,但动机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根据刑法规定,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等,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此外,劫持
刑事案件受理后立案的时限及相关内容。公安机关应在接到案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三十日,特别重大案件可延长六十日。立案需满足事实条件即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法律条件即存在需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情况。另外,还介绍了辩护人的定义、职责和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