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迫者对受胁迫者实施胁迫时,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行为人必须意识到自己受到威胁。如果行为人捏造情景声称自己处于受胁迫状态,或者行为人当时没有意识到受胁迫而事后知晓,称自己当时已经处于威胁之下,这些情况都属于缺乏被胁迫的真实性。如果胁迫者只是吓唬,并非真的或者根本没有能力使胁迫内容付诸实施,则胁迫也不成立。
胁迫行为应该表现为对合法利益不构成直接的现实危险的威胁。胁迫的紧迫性要求被胁迫者在参加犯罪前没有摆脱胁迫的可能性。即使被胁迫者有时间和机会去维护其意志,能够通过寻求外界的帮助而不实施犯罪行为,但胁迫者的胁迫使得被胁迫者选择实施被胁迫行为之外行为的可能性变小,或者选择余地不变,但选择实施被胁迫犯罪行为之外行为会冒很大风险,同样可以有成立胁从犯的余地。
胁迫的对象除了行为人本人外,还可以扩大到行为人的近亲属及与其有特殊亲密关系的其他人。这些人的利益实际上就是行为人本人利益的自然延伸。对陌生人的胁迫只有在被胁迫者与陌生人之间存在契约、事务管理的特殊关系以及法律规定的特殊关系时,才有肯定胁迫存在的余地。当没有任何事实上或者法律上的特殊关系时,损害其利益的威胁并不能认定为“胁迫”。
胁迫可以在被胁迫者实施犯罪全过程中结束。胁迫在被胁迫者开始犯罪前、开始犯罪后但犯罪行为完成前、犯罪行为完成之时或之后都可以结束。在被胁迫者开始犯罪前,胁迫已经不存在了,行为人执意实施犯罪,就不存在行为的被动性特征,所以不应认定为胁从犯。在被胁迫者犯罪行为完成之时或之后,胁迫在此之后的消失并不能对犯罪结果产生任何的影响。对于被胁迫者开始犯罪后但犯罪行为完成前的情况,如果被胁迫者是为了摆脱现实的危害或不利才不得不参加犯罪,那么当这种危害或不利已经不存在了,行为人仍然执意而为之,就表明行为人是主动的实施犯罪,积极的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当然不能认定为胁从犯。
胁迫的程度可以分为重度胁迫、中度胁迫和轻度胁迫。重度胁迫是指以杀害相威胁,可以是被胁迫者本人或其亲属;中度胁迫是指以伤害相威胁,包括重伤与轻伤;轻度胁迫是指以损害财产或揭发隐私等相威胁。
胁从犯的正确理解问题,介绍了胁迫的定义、真实性和紧迫性,讨论了胁迫的对象可以包括行为人本人及其近亲属和特殊亲密关系的人,以及胁迫的时间和程度的不同情况。同时明确了在某些情况下被胁迫者不属于胁从犯的条件。
将孤儿送到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负有扶养义务的情况下拒绝扶养才可能构成遗弃罪。文章还讨论了遗弃罪的犯罪未遂认定问题,包括如何判断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区分犯罪未得逞与犯罪中止等。
虚假证词在刑事诉讼中的影响及构成犯罪的情况。在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若情节严重可能触犯刑法第307条。关于虚假诉讼罪,若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可构成此罪,并受到相应处罚。虚假诉讼行为包括凭空捏造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和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刑事拘留的人员在拘留后30日内,公安机关应向检察院提请审查批准逮捕。检察院应在接到申请后的7日内决定是否批准逮捕。根据该法律的第91条,对于重大嫌疑分子,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如果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