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告开庭之前,书记员应先核对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接着,书记员向诉讼参与人及旁听群众宣读法庭规则,并向审判长报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审判长宣布开庭,并传唤当事人到庭。审判长会查明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等。此外,审判长还会记录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日期以及收到附带民事诉讼的日期等。
审判长公布案件来源、起诉案由以及是否公开审理。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审判长会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审判长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名单,并告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享有的诉讼权利。这些权利包括:
审判长应分别询问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如果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审判人员或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并且合议庭认为符合法定情形,应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回避处理。如果不符合法定情形,应当当庭驳回,继续法庭审理。如果申请回避人当庭申请复议,合议庭应当宣布休庭,待作出复议决定后,决定是否继续法庭审理。同意或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及复议决定由审判长宣布,并说明理由。在必要时,院长也可以到庭宣布这些决定。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判后,一般应当连续进行审判。然而,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形之一,会影响审判的进行,因此可以延期审理:
一旦延期审理的原因消失,合议庭应重新开庭审理案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一审程序的期限,人民法院应在受理公诉案件后的一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如果遇到《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对于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应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对于人民检察院建议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可以重新计算审理期限。然而,因为当事人和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而延期审理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延期审理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上级法院审理下级法院管辖一审民事案件的权利,以及专属管辖的法律效力。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将案件交下级法院审理。同时,不同案件类型的专属管辖分工不同,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协议排除。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刑事一审案件的审理期限。文章介绍了收案立案审查的七日,一审法院的正常审理期限通常为两个月至迟不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例外。同时,还提到了不计入审理期限的期间和重新计算审理期限的延期审理情况。文章指出,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一审刑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