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3年2月20日签订的最高额保证担保借款合同,邹某、李某与信用社约定,他们应对借款人刘某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合同中明确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贷款本金、利息、以及贷款人实现债权的费用。因此,根据这种观点,邹某和李某应对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包括借款本金33000元及利息、实现债权的费用等债权总额。
根据最高额保证担保合同的约定,邹某、李某与债权人信用社签订的合同规定了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最高限额为33000元。因此,根据这种观点,邹某、李某仅应在最高限额即33000元的范围内与借款人刘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如何确定最高额保证担保合同中担保人的担保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最高额保证合同中的保证人应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余额承担保证责任。根据该规定,在最高额保证中,保证人的责任范围应为“最高债权额限度内的债权余额”。根据本案中债权人信用社与担保人约定的保证担保范围包括贷款本金、利息、贷款人实现债权的费用,可以认为贷款本金、利息、贷款人实现债权的费用都属于“债权余额”的范畴。
同时,双方还约定了担保的最高限额为33000元。因此,根据笔者的观点,邹某、李某作为担保人应在最高限额33000元内对贷款本金、利息、贷款人实现债权的费用承担保证责任,而不应对超出该限额的部分承担责任。在本案中,邹某、李某作为连带共同保证人,应对信用社的债权与借款人刘某承担连带责任。
综上所述,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即邹某、李某应在最高限额33000元的范围内与借款人刘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关于最高额保证担保借款合同中担保责任范围的两种观点及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担保人应对所有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包括贷款本金、利息和实现债权的费用等。而第二种观点则根据合同约定,认为担保人仅在最高限额内承担责任。作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担保人应在最高限额33
保证合同的形式要求和保证担保的当事人资格。保证人和债权人必须订立书面保证合同,保证人需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可以是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而某些单位如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不得担任保证人。
共同担保人的多种类型,包括按份共同保证和连带共同保证等。不同形态的共同保证具有复杂的结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保证责任的承担与分担规则各异。文章解析了各种形态的处理规则,对错误或模糊的认识进行纠正和澄清,并提出了立法完善的建议。按份保证的保证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最高额抵押,是指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议,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以抵押物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作担保,所以最高额抵押是有期限规定的。在实际办理新的最高额抵押合同时,往往出现注销了原最高额抵押合同,但由于未在新的最高额抵押合同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