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赔偿 > 受虐待如何申请离婚赔偿

受虐待如何申请离婚赔偿

时间:2020-05-25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435
在一些家庭,尤其是妇女会遭受丈夫的受虐行为,那么受虐待如何申请离婚赔偿,关于受虐待申请离婚赔偿该怎么做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为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受虐待申请离婚赔偿该怎么做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受虐待如何申请离婚赔偿

1、以受虐待为由申请离婚赔偿,首先需要明确虐待行为的范围:

(1)对被害人肉体和精神进行摧残、折磨、迫害的行为。

①就方式而言,既包括积极的作为,如殴打、捆绑、禁闭、讽刺、谩骂、侮辱、限制自由、强迫超负荷劳动等,又包括消极的不作为,如有病不给治疗、不给吃饱饭、不给穿暖衣等。单纯的不给饭吃、不给衣穿或有病不给治疗,属于遗弃。

①就内容前言,既包括肉体的摧残,如冻饿、禁闭、有病不给治疗等,又包括精神上的迫害,如讽刺、谩骂、凌辱人格、限制自由等,不论其内容如何,也不论具体方式怎样,是交替穿插进行,还是单独连续进行,都属于虐待。

(2)虐待必须具有经常性、一贯性。

2、受虐待申请离婚赔偿要满足下列条件:

(1)请求权人的主体资格。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必须是无过错一方。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只能由无过错一方向有过错一方提出,而不能向其他人提出赔偿请求,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中所指的无过错方,只能是离婚夫妻的无过错方。

(2)被请求权的主体资格。

该项损害请求只能向自己的配偶提出,而不能向合法婚姻以外的其他人提起。

(3)请求权的行使必须以当事人有过错并因此导致离婚的为前提。

此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须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过错情形并因此导致离婚的,也就是说,只有受虐待导致离婚的,才可以行使此项权利。

受虐待申请离婚赔偿的范围:

(1)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2)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依以下因素确定:

①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③侵害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④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⑤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⑥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实践中通常跟据过错方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程度,过错方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予以综合判断。

(3)物质损失以实际损失额为限。

《民法典》(2021.1.1生效)

第一千零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届时与《民法典》相冲突的条例失效。

《民法典》生效前的法律规定: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 【损害赔偿】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哪些婚外情证据具有法律效力

    婚外情证据的效力问题。有效的婚外情证据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如真实的照片、捉奸在床的证据等。间接证据如电话记录、短信内容等也可以作为证据。当事人应注意合法取证,比如在自己家中拍摄的照片较容易被法院采信。同时,无过错方在取证时应量力而行,并避免侵犯他

  • 结婚半年离婚是否有赔偿?

    离婚赔偿的相关问题,指出离婚赔偿与结婚时间长短无关,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有过错。离婚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以及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只有在对方存在重大过错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并给无过错方带来财产或精神上的损失时,才

  • 老婆出轨离婚的可以要求多少赔偿呢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如果婚姻中一方出轨导致离婚,无过错方可以要求赔偿。赔偿金额的确定将根据过错方的过错行为对无过错方造成的损害程度来进行评估。《民法典》列举了导致离婚的几种情形,包括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

  •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依据和条件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原因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等。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只限于无过错配偶。请求权可以在离婚时或离婚后一

  • 离婚后精神损失费照赔
  • 重婚时无过错方能否请求赔偿
  •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条件是什么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