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应该是其父母。如果父母死亡或者无法行使监护权力,那么按照以下顺序由下述人员担任监护人:
根据法律规定,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应该按照以下顺序由下述人员担任:
此外,如果精神病人的其他亲属或朋友愿意担任监护责任,并经有关单位同意,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如果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没有符合上述条件的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丧失监护能力,那么有关单位或居委会、村委会可以从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其他近亲属、朋友中指定监护人。当近亲属对于由谁担任监护人发生争议时,有关单位、组织可以进行调解并从他们中间指定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利时,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他人。被委托担任监护人的人被称为委托监护人。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特别规定,被监护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仍由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承担,但如果委托监护人有过错,应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监护人的设立有两种方式: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7条第1款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以由以下人员担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那么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如果对指定结果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裁决。如果没有符合法定监护人条件的人,那么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由此可见,我国法律上对于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指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有关组织指定,二是由法院指定。其中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必经程序,即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情况,必须由有关组织作出指定,如果对此不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作出撤销指定的判决,并另行指定监护人。如果没有经过有关组织的指定,不能直接请求人民法院作出指定。
离婚后与父亲生活的孩子的监护权问题,以及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抚养关系和监护权问题。法律上规定,父母与子女形成抚养关系即拥有监护权,继父母也可以成为继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同时,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需遵循婚姻法规定,禁止虐待或歧视。关于赡养费的问题,取决于继
监护关系终止的多种情形。这些情形包括监护人原因和被监护人原因,如监护人死亡、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人、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亲属关系消灭等。此外,还讨论了如何解除监护关系,包括未成年人已达成年的法律事实、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情形下监护关系的
《民法典》中关于父母双亡后无亲属监护人担任的法律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监护人必须承担监督、保护未成年人或其他特定群体的法定职责。在父母亡故的情况下,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等可担任监护人。对监护人存在争议时,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
监护人的指认和群体,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和老年人等。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监护人的职责和法定义务,如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管理财产等。对于夫妻离婚后子女的民事责任承担以及侵权行为发生时子女的责任归属也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