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权并非可以随意变更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情形才能进行变更。
目前,监护权的变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委托监护和约定监护的发生直接关系到监护责任的承担,因此研究其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监护作为一种资格,是否可以抛弃?根据德国民法规定,拒绝担任监护人可以分为有理由和无理由两种情况。有理由的拒绝担任不承担民事责任,而无理由的拒绝担任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从理论上讲,作为一项权利,监护人有权抛弃或转让,但作为一项职责,监护人不能随意抛弃或转让。我国法律对监护权的抛弃或转让没有明确规定,为了完善监护制度,减少纠纷的发生,应当明确抛弃或转让的限制。
在资格问题上,由于法定监护强调身份和法定因素,监护权利和义务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法定监护形成的监护权利的抛弃要比其他情况更为严格。而指定监护和委托监护由于不是以身份关系为基础,所以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允许权利的抛弃和转让。
现代监护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监护和保佐制度。监护权最初的目的是保护家族财产,防止被监护人和被保佐人挥霍浪费财产,或者被他人侵害,损害法定继承人的利益。监护人通过行使职权来履行监护职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监护的意义已经从保护家族财产转变为维护被监护人的个人利益。监护到底是一种权利还是义务,或者具有其他性质,直接影响到国家立法中监护的具体内容,以及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利益的平衡。因此,确定监护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历史上,父亲通常拥有对子女的绝对监护权。然而,随着女性权益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变化,监护权逐渐从父亲转向母亲。随着妇女在社会上的工作机会增加,夫妻家庭分工减弱。根据贝克尔的理论,女性在社会上的收入增加与家庭子女数量成反比。随着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和劳动节省型家电设备的普及,家庭成员的平等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西方的法律改革在子女监护权方面也反映了这种社会变迁。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子女法律改革法》规定父母双方对子女享有平等的监护权,并要求获得监护权的一方必须以子女的最佳利益行使父母权利。美国大多数州的法律也大体如此规定。
中国婚姻法中送养人与继承权的关系。依据法律规定,养子女在收养关系成立后对亲生父母的财产没有继承权,而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送养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面临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但某些情况下如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
朱某与李某之间的监护权变更案件。朱某起诉称朱-弋并非其亲生儿子,经医学鉴定证实后,要求变更监护权。经过江西省弋阳县人民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朱-弋由被告李某抚养,朱某不再承担任何抚养义务。
离婚前承诺的抚养权有效性问题(《婚姻法》于2020年12月31日失效)
离婚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处理,以及抚养权归属问题的规定。讨论了不同年龄段子女的抚养权处理方式,包括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和已满十周岁的子女。文章还提到了父母双方达成协议的处理方式和最新资讯《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即使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
父母离婚后母亲去世,父亲是否成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这一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父母离婚后,如果母亲抚养未成年子女并去世,父亲将自动成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如存在争议,可由相关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指定监护人,当事人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