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探视权 > 子女可不可以拒绝父母行使探望权

子女可不可以拒绝父母行使探望权

时间:2023-10-16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3726
导读:

探望权的法律意义和目的

探望权是离婚父母享有的法定权利,其目的在于满足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的情感需要,保持和子女的往来,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抚养教育。此外,探望权还有助于增加子女与非直接抚养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轻子女的家庭破碎感,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

被探望子女的心理因素

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影响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被探望子女可能会认为由其他人员陪同的定期探望会影响学习,并在同学或其他人中引起不必要的议论。这种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不愿配合,甚至拒绝或躲避探望。

直接抚养方的影响

被探望子女也可能因为受到直接抚养方父母或其他亲属的挑唆而不愿意接受探望。

尊重被探望子女的意见和感受

在行使探望权时,应坚持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则,并充分尊重被探望子女的意见和感受。《婚姻法》增设探望权的初衷是保护离婚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法院在决定探望权的行使时间、方式及其他相关问题时,应征询他们的意见,并结合其他实际情况进行判决和执行。对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原则上应根据当事人的协商和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方案进行判决和执行,但也要充分考虑子女的感受。

拒绝探望的处理

不满7周岁的未成年子女

如果被探望子女明确表示拒绝探望,可以参考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处理。对于不满7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的拒绝探望,原则上应按照协议或法律文书的规定执行,不必征求子女的意见,但应考虑子女的感受。法院可以要求直接抚养方提供证据证明探望方的行为对子女有害,否则法院可要求直接抚养方履行协助探望的义务。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有人故意影响孩子的判断以阻挠探望。

已满7周岁的未成年子女

对于已满7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的拒绝探望,法院应在父母回避的前提下征询其意见,以便他们能够较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法院还应该走访孩子的老师、邻居、居委会等,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意见。如果证实孩子是因受到挑唆或威胁而拒绝探望,法院应同意探望方的强制执行申请。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对直接抚养方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勒令其改正错误,说服孩子同意探望,以保障探望权的实现。如果证实孩子是独立自主地拒绝探望,直接抚养方仍应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尽量使孩子接受探望。但如果孩子仍然拒绝探望,则不能强制执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探视方式的分类

    根据司法实践中的分类,探望方式可以分为探望性探视和逗留式探视两种类型。在确定探望方式及时间时,需双方协商,如协商不成,则由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子女成年后有权决定是否接受父母的探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其注意事项,特别是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满

  • 被强制隔离戒毒是否允许探视非直系亲属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 起诉离婚时女方不让探望孩子是否违法?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是否有探望子女的权利,以及相应的法律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相关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直接抚养孩子一方拒绝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 离婚后孩子探望权的决定

    离婚后父母对孩子的探望权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双方都有权探望孩子,具体探望时间和方式由法院决定。法律依据为《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做出判决。若探视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危害,法院可终止探视权。

  • 中止探视权起诉状的内容
  • 离婚各自抚养一个孩子,双方能看孩子吗
  • 拒绝前夫对孩子十岁探视合理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