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的行使包括会面和交往。根据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分为暂时性探望和逗留性探望。暂时性探望也被称为看望式探望,其特点是时间短暂,方式灵活。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根据协议或判决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去探视、看望子女。逗留性探望是探望人领走子女,并按时送回子女,其特点是探望时间较长,父或母与子女有较长的交流和了解时间。
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为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其他亲属均不享有探望权。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为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2款的规定,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根据协议优先原则,离婚父母应首先对探望子女的方式和时间进行协商确定。父母双方协议与法院判决相比,更有利于探望权的行使。父母了解子女的身心特征和作息时间,协议时会从子女利益考虑,而且双方达成协商一致的协议更容易自觉执行。如果双方无法协商一致,则只能由人民法院判决确定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时间。作为《婚姻法》新增的一项实体权利,当事人可以独立行使探望权。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3款的规定,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探望权应当恢复。
根据《婚姻法》规定,探望权的中止必须满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法定条件。根据司法实践,探望权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探望权人在行使探望权时对子女有侵权或犯罪行为;探望权人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可能危及子女健康;探望权人有吸毒、酗酒等行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探望权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探望权人与子女感情严重恶化,子女坚决拒绝探望;以及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
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26条的规定,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人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相比于享有探望权的主体,有权提出中止探望权行使请求的主体更加广泛,这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子女的利益。
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均不得自行决定不让探望权人探望子女。中止探望权的行使必须由有权提出中止请求的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25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有必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应依法作出裁定。
探望权的中止只是暂时停止未直接抚养子女方探望子女的权利,并非完全剥夺。一旦中止事由消失,探望权可以依法恢复。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25条的规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根据《婚姻法》第48条的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等判决和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进行强制执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民法院关于探望权的裁判一旦生效,往往面临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无故拒绝或故意阻挠。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婚姻法解释(一)》第32条中特别强调,《婚姻法》第48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是指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而不能对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综上所述,探望权是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的权利,其他亲属不享有探望权。另一方应协助行使探望权。如果一方恶意行使探望权对孩子成长不利,另一方可以申请中止探望权。同时,一方阻碍另一方行使探望权时,对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
《民法典》生效后的异地离婚情况下子女探视权的处理。父母双方需协商处理子女探视权,探望权是未直接抚养一方父母的权利,并应以子女利益为出发点。探望权的实现应充分尊重子女意见,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判决。
我国《婚姻法》中关于离婚的新规定。详细解读了自愿离婚、一方要求离婚、现役军人的离婚要求、女方禁止离婚的时限、恢复夫妻关系的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阐述了父母离婚后对子女的影响、子女抚养费的负担以及离婚后的探望权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的探望权问题。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直接抚养方则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权的权利主体包括非婚生子女与父母、养父母养子女以及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继子女。同时,文章也讨论了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