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民法通则》及相关法律规定,监护权转移可以分为两类:依法或依习惯不需要另订协议或另行委托的监护权转移,以及基于特别委托才能发生的监护权转移。
这类情况主要是基于“公”的事项或公权力的介入而导致的监护权转移,或者是监护权的强制性转移。尽管我国法律未对监护权的强制性转移做出规定,但在实践中,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未成年人被强制劳教,导致原监护人转为国家机关的监护。虽然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并不构成监护权的转移,国家机关只承担管理责任,但实际上,如果未成年人被强制劳教,监护人如何履行监护职责呢?根据法律原则,不允许未成年人监护空白,可以推定国家机关除了负有管理职责外,还应承担该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
1、依法发生的监护权转移:当监护权的行使过程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时,监护权即时发生转移。例如,被监护人被他人收养、父母离婚后子女随父或随母一方生活、被监护人依法被收容教养等情况。
2、依习惯不需要专项委托即可发生监护权转移的情形: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具有“公益”性质的机构,如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等公益性机构。监护人作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负责保护和照管被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包括维护其受教育、入托、就医等权利。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和监护人的具体状况,单靠监护人自身能力无法满足被监护人在学习、就医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将被监护人的教育、就医等事项委托给专门机构来承担,成为被监护人的重要民事权利。这种基于“公法”上的权利规定已经在“私法”上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委托关系,学校等机构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内负有监护职责。
3、福利机构的监护职责:社会福利机构是指专门承担特定对象保护和照管义务的机构,包括公益性的社会救助机构和兼具公益和营利性质的专门机构。对于前者,依法取得对被监护人的监护权并不涉及监护权的转移或受托取得监护权。后者取得监护权则需要区分不同情况。监护作为一项特殊的民事法律制度,主要是为特定的监护对象设立的,目前的立法中尚未涉及对一般老年人的监护问题。但从法律发展的趋势来看,对老年人的监护也将成为监护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敬老院、代养院等机构一般不涉及监护权的转移,但对于患有精神疾病被宣告为禁治产人的老年人,涉及监护权的转移需要通过专项委托实现。
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涉及非公益性事项的监护权转移个案,需要通过专项委托的方式实现。这类监护权转移的条件包括:监护事项的特定性,即监护人将部分或全部监护职责委托给他人履行,并明确具体事项;监护人与受托人达成协议,通常应采用书面形式,但口头形式在有其他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也可以确认监护权转移;受托人必须具备履行监护职责的能力或资格,并在委托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履行监护职责。
监护转移下的当事人包括监护人、被监护人、受托人以及其他依法取得临时监护权的人。不同的当事人在不同的监护关系中承担不同的职责,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监护职责是指监护人对被监护人人身或财产所应承担的义务,与监护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监护责任是指监护人未履行监护职责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因此,监护转移下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监护职责和义务,如不履行监护职责或履行不当,将承担法律后果。
11岁小亮被同学小刚打伤,产生医药费赔偿纠纷的案件。小刚是限制行为能力人,需要监护人承担责任。小刚的爷爷最初被指定为监护人,但之后与小刚的外公、外婆达成协议变更监护人,这种变更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小亮家长应找小刚的爷爷和小刚的外公、外婆共同承担医药费
非婚生子女的监护权归属问题,包括生活费和教育费的负担、继父与生父的抚养费问题、收养问题和抚养权归属问题。非婚生子女通常由生母抚养,生父需承担抚养费,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继父是否承担抚养费需视情况而定。若生父母将孩子送养,则与生父母间的权利义务
中国法律中能否与父母断绝法律关系的问题。文章指出,基于血缘关系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不能断绝,但基于收养关系的则可以断绝。法律还规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义务。对于离婚后抚养义务的理解,文章提到确立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权和义务的原则
未婚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包括在异地开庭的可能性及相关法律法规。原告可以在被告的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提出诉讼要求抚养费。关于变更监护权和收养的相关法律也进行了阐述。同时,《婚姻法》和《收养法》对于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收养条件和送养人的规定进行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