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夫妻财产 > 婚后个人财产 > 父母送的房子是个人财产吗

父母送的房子是个人财产吗

时间:2024-10-31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4566
父母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往往会在前或者结婚后资助孩子买上房,如果婚后因为夫妻关系不和睦导致,那么应该怎么分割父母资助的房产呢?手心律师网小编就为您整理出相关内容,希望小编整理的内容能够让您了解离婚时该怎么分割父母资助的房产。

父母赠与的房产是否为个人财产?

1. 《婚姻法解释》第22条规定

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22条规定,父母为双方购房用于结婚之用,除非有明确表示,该房属于对子女的赠与。父母在子女婚后为其购买的房产应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如果父母有明确表示只赠与一方,则例外。这一条款为夫妻双方在父母为子女购房问题上的权属纠纷提供了明确的解释。此前,夫妻双方在法院审理时难以确定房产归属,而现在有了明确的规定。

2. 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

夫妻特有财产,也称为夫妻保留财产或夫妻个人财产,是指夫妻在共同财产制度下,根据法律规定或夫妻约定,各自保留的个人所有财产。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夫妻特有财产可分为法定的特有财产和约定的特有财产。规定夫妻特有财产的目的在于弥补共同财产制度对个人权利和意愿的不足,防止共同财产范围无限扩大,有利于保护个人财产权益。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一方的婚前财产

婚前财产指夫妻在结婚之前各自所有的财产,包括婚前个人劳动所得财产、继承或受赠的财产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 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这里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是指与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财产。由于这些财产与生命健康关系密切,对于保护个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归属于个人所有,而非共同财产。

(三) 继承、接受赠与,遗嘱或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然而,为了尊重遗嘱人或赠与人的个人意愿,保护公民对财产的自由处分权,如果遗嘱或赠与中明确指出该财产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另一方无权享用,那么该财产即为夫妻特有财产,归一方个人所有。

(四)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具有个人使用的特点,如个人的衣服、鞋帽等,应归属于夫妻特有财产。

(五) 其他应归一方的财产

这一条款为概括性规定。夫妻特有财产除了前面提到的四项规定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财产和财产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财产类型的出现以及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夫妻个人特有财产的范围也将有所增加。现实中,父母为子女购房的情况较为普遍。然而,这也导致夫妻在离婚时对父母赠与的房产进行分割时产生争执。由于房产价值巨大且不断增值,夫妻在离婚时都希望能够获得房产份额。如果您遇到类似无法确定房产是否为个人财产的情况,建议咨询专业的婚姻法律专家,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离婚后夫妻之间的债务纠纷处理方法

    夫妻离婚时的债务纠纷处理方法,包括个人债务和共同债务的偿还方式,夫妻财产约定的规定,以及离婚财产分割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文章阐述了共同债务的处理原则,财产分割协议对双方的约束力以及对第三人债权的处理。同时,也提到了隐藏、转移财产的处理方式以及未分割的共

  • 婚前个人财产的范围及相关规定

    婚前个人财产的范围及相关规定,包括婚前个人财产的定义和范围、《民法典》对此的详细规定以及《民法典》生效前的相关法律规定。婚前个人财产包括婚前各自所有的财产、复员军人的相关费用、离婚时的个人物品等。根据《民法典》,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仍属于个

  • 协议人:XXX基本情况

    协议人XXX的婚前个人财产情况,包括个人银行存款、房产、股票和基金投资等。双方结婚后,应尊重个人财产权利,不得处置对方财产,个人财产产生的收益归属于财产所有人。此外,因个人财产的保管、维护等产生的费用和债务由个人承担。双方还有共同购置房产和存款用于家

  • 婚前房产婚后能增加所有权人吗

    婚前房产婚后能否增加所有权人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在财产拥有者的同意下,可以在婚后将另一方的名字加到房产证上,但需缴纳契税并遵循当地房管部门的要求。婚前房产的归属情况也进行了说明,包括婚前个人购房、婚后购房等情况。离婚时,需要进行财产分割。

  • 非直系亲属不动产的共同共有问题
  • 离婚案件中个人财产的调查
  • 离婚后财产分割与没收财产的关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