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赡养的道德义务与法律责任
在一些精神赡养案件中,法院对于“未履行精神慰藉义务是否应承担何种责任”这一问题缺乏明确规定,因此驳回了相关诉讼请求。然而,其他法院则支持了这些请求。争议的焦点在于精神赡养是道德义务还是法律责任。
反对者认为,如果支持精神赡养的诉讼请求,就等于将道德问题法律化。他们认为精神赡养应该是道德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律上的责任。将法律取代伦理道德既不符合人类制定法律的目的,也会导致国家财力无法承担将伦理道德全部法律化所需的执法成本。
支持者则认为,精神赡养是有法律依据的。例如,《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此可见,赡养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照顾老年人特殊需要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后三个方面主要属于精神层面。
然而,实际操作中,老年人很难要求精神方面的赡养。因为除了经济供养可以明确界定外,其他三个方面都无法量化,也无法准确评估,它们基本上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感受,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事物。法院在判决时只能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结论,而不能做出无法明确执行的行为和感受。同样,当事人也没有衡量应尽这些义务的标准。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反对法院将精神赡养写入判决书的理由。
在现实中,全社会对于老年人的物质赡养普遍认同,但对于精神赡养问题,由于宣传不足,各地人民法院对待此类案件的做法也不一致。因此,一些家庭成员并不知晓精神赡养也是他们的义务,导致精神赡养责任无法履行,也使家庭成员的受精神赡养权利被忽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强烈,这引发了精神赡养的诉讼。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老年人的收入比子女高出很多,却仍然向法院起诉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如果不支持老年人胜诉,就没有法律依据;但如果支持老年人胜诉,又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公平原则。因此,对于这类纠纷,一些法官认为应该让子女多尽一些精神抚慰和体力扶助。
然而,即使支持精神赡养的诉讼请求,法院的执行也存在一定难度。
在立法尚未对精神赡养做出明确规定之前,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为了解决精神赡养这一社会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
1.依靠社会自组织的力量。例如,北京宣武区老龄委已经推出了“双养协议”(即“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这一协议由子女和老年人共同签订,并进行公证,由居委会主任监督实施。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重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作用以及判决的社会效果,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进一步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的道路上迈出应有的一步。
综上所述,筆者支持将“精神赡养”写入判决书中。这不仅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也符合现实中的强烈需求,应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贯彻。
湖南道县一起赡养纠纷案件。老夫妇因长子多年未履行赡养义务而将其告上法庭。法院依法判决长子承担赡养费用,但儿媳不具有法律上的赡养义务。案件引发网友热议,强调子女应履行赡养义务并关注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法律依据方面,仅子女及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负有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被赡养人或与赡养纠纷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通过起诉要求子女承担赡养责任的法律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在哪些情况下子女可以不履行赡养义务,并提供了维护赡养权利的方法,包括寻求社区帮助、提起民事诉讼和追究刑事责任等。
赡养费的起始时间问题,指出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受年龄限制,子女需根据老人的身份和经济状况承担支付赡养费的义务。相关法律包括居家养老和家庭成员关心老年人的要求,赡养人应履行经济供养等义务,且包括配偶在内的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亲属间的抚养与赡养法律义务,包括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之间的抚养与赡养关系,并强调了夫妻间共同承担这些法律义务所产生的债务。债务用于支付生活费、医疗费、教育费等,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需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