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赡养的道德义务与法律责任
在一些精神赡养案件中,法院对于“未履行精神慰藉义务是否应承担何种责任”这一问题缺乏明确规定,因此驳回了相关诉讼请求。然而,其他法院则支持了这些请求。争议的焦点在于精神赡养是道德义务还是法律责任。
反对者认为,如果支持精神赡养的诉讼请求,就等于将道德问题法律化。他们认为精神赡养应该是道德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律上的责任。将法律取代伦理道德既不符合人类制定法律的目的,也会导致国家财力无法承担将伦理道德全部法律化所需的执法成本。
支持者则认为,精神赡养是有法律依据的。例如,《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此可见,赡养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照顾老年人特殊需要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后三个方面主要属于精神层面。
然而,实际操作中,老年人很难要求精神方面的赡养。因为除了经济供养可以明确界定外,其他三个方面都无法量化,也无法准确评估,它们基本上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感受,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事物。法院在判决时只能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结论,而不能做出无法明确执行的行为和感受。同样,当事人也没有衡量应尽这些义务的标准。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反对法院将精神赡养写入判决书的理由。
在现实中,全社会对于老年人的物质赡养普遍认同,但对于精神赡养问题,由于宣传不足,各地人民法院对待此类案件的做法也不一致。因此,一些家庭成员并不知晓精神赡养也是他们的义务,导致精神赡养责任无法履行,也使家庭成员的受精神赡养权利被忽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强烈,这引发了精神赡养的诉讼。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老年人的收入比子女高出很多,却仍然向法院起诉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如果不支持老年人胜诉,就没有法律依据;但如果支持老年人胜诉,又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公平原则。因此,对于这类纠纷,一些法官认为应该让子女多尽一些精神抚慰和体力扶助。
然而,即使支持精神赡养的诉讼请求,法院的执行也存在一定难度。
在立法尚未对精神赡养做出明确规定之前,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为了解决精神赡养这一社会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
1.依靠社会自组织的力量。例如,北京宣武区老龄委已经推出了“双养协议”(即“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这一协议由子女和老年人共同签订,并进行公证,由居委会主任监督实施。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重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作用以及判决的社会效果,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进一步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的道路上迈出应有的一步。
综上所述,筆者支持将“精神赡养”写入判决书中。这不仅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也符合现实中的强烈需求,应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贯彻。
一位网友关于分家协议是否能免除子女的赡养义务的问题。律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指出,分家协议不能免除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的子女应尽的义务。对于该网友的情况,她有权要求小儿子履行赡养义务。
关于赡养老人和财产处理协议的细节。协议规定乙方和丙方承担赡养责任,轮换照顾两位老人并平分医疗和日常生活费用。老人过世后,房产将出售并平分所得款项。此外,协议还涉及收入分配和存款分配等内容,并在见证下正式生效。
一次性付赡养费协议的效力问题,以及赡养费的确定标准和支付方式。协议经双方协商一致有效,但特殊情况下对方仍有权要求继续承担赡养费责任。赡养费标准由当地经济水平、被赡养人需求和赡养人能力决定,包括基本赡养费、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等。赡养人应履行经济供养、生
父母离婚后子女是否需要给付赡养费的问题。法律规定,子女需要给付赡养费,包括继父继母履行过抚养义务的情况。赡养扶助包括提供生活必需品和费用,以及生活、精神和感情上的关心和照顾。无论子女经济能力如何,都应依法履行赡养义务。对于不履行义务的情况,父母有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