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侵权损害事实:赡养人违反赡养义务导致被赡养人无法得到基本生活所需,包括食物、住房和衣物,使其流落街头。
2. 加害行为的违法性:根据《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赡养人有赡养义务,而不履行该义务属于违法行为。
3. 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直接导致被赡养人陷入困境,甚至危及生命。
1. 行为能力:赡养人必须具备行为能力并且有可靠的经济来源,能够履行赡养义务。如果确实存在困难无法履行义务,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免除义务。
2.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养老育幼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当赡养人不履行义务时,应承担民事责任。赡养人违反赡养义务导致赡养人权利受到侵害时,被赡养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赡养人承担民事责任,即支付必要的赡养费。
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违反赡养义务时,可以采取停止侵害、返还财物、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措施。对于需要及时支付费用但未支付的情况,可以要求赡养人停止侵害并立即支付;对于赡养人侵占老年人财物并导致老年人陷入困境的情况,赡养人应返还财物,并承担对老年人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对于辱骂、体罚等行为,赡养人应向被赡养人道歉并请求原谅。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77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实诽谤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赡养人违反赡养义务的行为程度未达到刑法上的犯罪标准时,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应处罚。而当违法行为构成刑法中的虐待罪或遗弃罪时,赡养人应承担刑事责任。
实践中,赡养人的行为可能构成虐待罪或遗弃罪。
赡养纠纷的管辖地问题,并详细说明了赡养纠纷起诉所需的材料。同时,阐述了赡养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义务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和调解原则等。此外,针对不同情况的赡养纠纷,如自幼送人抚养的子女与生父母、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继父母与继子女以及养父母
孝道在华夏文明史中的地位以及赡养法的必要性。历史上,孝道被视为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赡养父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法律对赡养老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存在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情况。建立赡养法需要重视家庭和谐、对年老父母的尊重和关怀,以及
患有老年痴呆的孙某在养老院接受照料期间身上出现伤痕的情况。孙某的监护人女儿认为养老院未尽到照料义务,将养老院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养老院对孙某负有较高程度的照料义务,但无法证明其已尽到相应注意义务,因此判决养老院赔偿孙某医疗费和抚慰金共计1万元。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所面临的法律处罚。长期不赡养无生活能力的父母被视为遗弃行为,可能受到治安处罚,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父母可通过寻求社区帮助、提起民事诉讼或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维权。严重情况下,子女可能构成遗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