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红军时期起就开始实行对军人婚姻的特殊保护。早在1934年4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规定:“红军战士之妻离婚,须得其夫同意。”抗日战争时期,颁布的《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规定:“抗日军人之配偶,非于抗日军人生死不明逾4年后,不得为离婚之请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对军人家庭的离婚问题作出专门规定:“现役革命军人与家庭有通讯关系的,其配偶提出离婚,须得革命军人的同意。”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26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保护现役军人的荣誉、人格尊严,对现役军人的婚姻实行特别保护。”同年颁布的新刑法规定:“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236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些法律规定明确表明,保护军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然而,在2001年修改婚姻法时,有一些人对继续对军婚给予特殊保护提出了反对意见,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对军婚给予特殊保护与基本法理相悖。
保护军婚的规定把一部分妇女离婚自由的权利剥夺了,这可能导致许多人在择偶时敬而远之,反而加剧了军人择偶难。
在和平环境中,军人仅仅是一种职业,不能因为职业不同而让一方控制另一方的婚姻自由。
部队中男性军人占大多数,保护军婚主要是保护男军人的婚姻,这实际上导致了男女地位人为的不平等,违反了男女平等的原则。
保护军婚不符合国际惯例。
作为公法的刑法已经规定了对军婚的特殊保护且量刑幅度较重,婚姻法作为涉及个人感情的私法没有必要再加强对军婚的保护。
然而,立法机关在修改婚姻法时,多数意见认为,对军婚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特殊保护的,原因如下:
相当多的军人驻守在边关、海防及远离城市的军营内,长期不能与家人团聚,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护军婚是国防建设、稳定军队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
军人由于履行特殊的义务而比普通公民付出更多,因此应该享有更多的权利。军人由于献身国防而不能与普通公民一样充分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社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弥补军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这也是法律公平原则的体现。
虽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部队待遇、服役条件的改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军人的状况,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短期内军人的待遇尚未达到质的飞跃。因此,国家只能采取其他措施来平衡军人的利益,法律对军婚的保护就是其中的一种措施,通过法律手段使军人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平衡。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和制约军人婚姻家庭的因素增多,尤其是在一些边远艰苦的基层部队。因此,对军婚的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人离婚的法律规定,包括立案和受理的特殊情形以及军队实施《婚姻法》的具体规定。军人需遵守婚姻法,慎重选择恋爱对象,禁止未婚同居和婚外性关系。军队对结婚和离婚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并提倡晚婚。军队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负责管理军人婚姻,提供法律服务,维
军人离婚后的财产分配问题,包括住房补贴、伤亡保险金等财产的分配方式。住房补贴被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应平均分配;而军人的伤亡保险金等则属于个人财产。对于一次性费用,按婚姻关系存续年限和公式计算平均值后,也应平均分配。
军队关于干部和战士结婚年龄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军队提出了晚婚号召,对配偶条件有严格要求,且不同级别的干部结婚需向不同级别的政治机关申请审查同意。此外,现役军人不允许与外国人或居住在香港、澳门的人员结婚。
我国《婚姻法》第33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这是我国婚姻法对军婚进行保护的一项特别规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得保护军婚。对现役军人的婚姻予以特殊保护,是我国婚姻立法上的传统,也符合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