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何时生效是一个争议的问题。有人主张采取“发信主义”,即要约发出之后就生效。然而,大多数人认为应当采取“到达主义”,要约必须自到达受要约人时才生效。德国民法典第130条、台湾地区民法典第94条和第95条、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5条以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3条都持这种观点。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到达受要约人时”并不是指一定实际送达到受要约人或者其代理人手中,要约只要送达到受要约人通常的地址、住所或者能够控制的地方(如信箱等)即为送达。因此,“送达到受要约人时”生效,即使在要约送达受要约人之前受要约人已经知道其内容,要约也不生效。在对话要约时,以采用“其意思表示以相对人了解时发生效力”的解释较为妥当。
数据电文是通过现代化通讯工具传送的信息,发出就已到达。我国合同法参考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电子商业示范法》的规定。示范法规定了数据电文的发出和收到的时间和地点。根据示范法第15条,数据电文的发出时间以进入发端人或代表发端人发送数据电文的人控制范围之外的某一信息系统的时间为准。数据电文的收到时间根据收件人是否指定了特定信息系统来确定。如果收件人指定了特定信息系统,那么以数据电文进入该指定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如果收件人未指定特定信息系统,那么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
我国合同法采用了示范法第15条第2款的规定,但省略了其中的一项规定。该规定指出,在收件人指定了特定接收系统的情况下,如果对方未发送到特定接收系统而是发送到了收件人的其他系统,以收件人检索到数据电文的时间为收到时间。合同法的规定更加简明,遇到此类问题,也应当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来处理。
示范法指南对该规定进行了解释,指出第二款的目的是规定一项数据电文的收到时间。当收件人单方面指定了收取电文的特定信息系统时,如果数据电文实际上到达了收件人的一个信息系统但并非指定的那个系统,那么以收件人检索到数据电文的时间为收到时间。示范法中的“指定的信息系统”是指收件人特别指定的系统,而不是仅仅在信头或其他文件上显示的电子邮件或传真印件的地址。示范法中的“进入”概念用于界定数据电文的发出和收到。一项数据电文进入了一个信息系统,其时间应是在该信息系统内可投入处理的时间。示范法并未涉及进入系统后是否能被收件人识读或使用的问题。示范法并不排除这样的立法:如果数据电文进入了系统,即使没有被收件人识读或使用,也认为是收到了电文。如果一项数据电文只是到达了收件人的信息系统但未能进入该系统,则不应认为发出了该电文。示范法的制订中考虑到了这一点,认为不应通过一项一般性规定,使收件人必须承担使其信息系统任何时候都保持正常运转的繁重义务。
合同法中的要约相关问题。文章介绍了要约的法律效力,包括生效时间、存续期间等。同时,也阐述了反要约的概念和特征,以及要约与反要约之间的区别。文章还强调了合同内容以承诺为准的原则。
要约生效的条件,包括要约内容具体确定、要约表明受要约人承诺要约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等。同时,也介绍了要约失效的情形,包括受要约人拒绝要约、要约人撤销要约、受要约人未在承诺期限内承诺以及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等。
合同失效的情形及法律规定。合同失效的情形包括附有解除条件的合同和附有期限的合同,这些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所规定。此外,合同要约失效的法定情形包括拒绝要约、要约人撤销要约、承诺期限届满未承诺以及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最新法律规
中国合同法中关于承诺与要约一致性的规定。受要约人的承诺必须与要约内容完全一致,否则将被视为新的要约。对于合同中的标的、数量、质量等内容的变更属于实质性变更,如果承诺进行了非实质性变更,合同内容将以承诺内容为准,但除非要约人反对或要约表明不得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