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对要约人的约束力,又称为要约的形式约束力。这意味着一旦要约生效,要约人就被要约所约束,不能随意撤销或对受要约人随意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这种约束力对于保护受要约人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交易安全至关重要。
要约对受要约人的约束力,又称为要约的实质约束力或承诺适格。在要约生效时,受要约人即获得依其承诺而成立合同的法律地位。具体表现在:
要约必须具备特定的形式和内容,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以下是要约的主要构成要件:
要约可以由合同当事人的任何一方提出,但发出要约的人必须是特定的合同当事人。特定的当事人是指可以被外界客观确定的人,不论其为法人还是自然人,本人还是代理人。
要约必须具有与被要约人订立合同的真实意愿,表现为要约人主动要求与被要约人订立合同。不具备以自己主动提出订立合同为目的的行为不应视为要约。
要约只有经相对人的承诺才能达到要约人的目的,即订立合同。要约人向谁发出要约,即表示希望与谁订立合同。要约的相对人可以是特定人或不特定的人。
要约的内容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以使受要约人能够理解要约人的真实意图,否则无法承诺。要约的内容必须包含合同的主要条款,因为要约人发出要约的目的是为了订立合同。如果要约不能包含合同的主要条款,承诺人将无法作出承诺,即使作出承诺,合同也无法成立。
要约只有在送达给受要约人并被受要约人承诺后,才能为受要约人所知悉并对其产生实际的拘束力。如果要约在发出后由于传达要约的信件丢失或未传达,不能视为要约已送达。
要约邀请和要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区分:
要以当事人的意愿为首要标准来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只有在当事人的意思无法确定时,才可以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区分。当事人的意愿是指根据当事人已经表达出来的意思来确定其对行为的主观认知,即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
例如,商业广告中注明“限售30套”、“先到先得”,或注明有效期的,通常被视为已经表明要约人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相反,如意思表示上载有“仅供参考”、“须我公司最后确认为准”、“配置、价格如有变化,恕不另行通知”等字样,则表示表意人不受该意思表示拘束,不构成要约。
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区分,例如,根据中国《合同法》第15条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对这些行为应认定为要约邀请。
根据订约提议的内容是否包括合同的主要条款来确定其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要约的内容必须包含合同的主要条款,以使承诺人能够作出承诺并成立合同。而要约邀请只是希望对方当事人提出要约,因此不必包含合同的主要条款。
要约邀请通常是向不特定的人发出的,旨在唤起不特定人对邀请的注意并向其发出要约。因此,要约邀请针对的对象大多是不特定的人。而要约通常是向特定的人发出的,只有向特定的人发出才能确定承诺人并使其作出承诺。
交叉要约的效力问题。在合同法中,交叉要约只是双方进行要约和承诺的方式之一,不能单独作为合同成立的依据。双方在此情况下都有撤回、撤销要约或拒绝承诺的权利。因此,合同成立仍需经过受要约人的承诺。
要约的生效日期和承诺期限的相关法律问题。在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下,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到达主义原则得到体现。同时,还探讨了送达的定义、撤回或修改要约的权利、数据电文形式的要约的到达时间等问题。关于承诺期限,如果约定了期限,受要约人应在期限内接受要
自动售货机的要约性质及其承诺方式。自动售货机向不特定公众发出要约,一旦投入约定货币即可视为承诺,合同成立。要约的构成要件包括内容确定完整、特定合同当事人所为、向相对人发出、送达受要约人并得到其承诺以及具备缔结合同的主观目的。只有满足这些要件,要约才能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询价邀请是否构成要约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询价邀请并非要约,只是一种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而要约则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具备具体确定的内容、向希望缔约的受约人发出、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约束等要素。商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