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承诺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清理的承诺、债务承担的承诺和虚假清理的承诺。
清理的承诺是指承诺人对企业注销后遗留或未清理的债务负责处理。在审判实务中,如果承诺人未明确表示对注销企业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法院一般只认定承诺人对企业遗留或未清理的债务进行清算。因此,债权人无法直接追究承诺人的清偿责任,法院只能查明注销企业的剩余财产去向,确定承诺人是否接收了注销企业的财产,并在接收财产权益的范围内承担责任。此外,如果承诺人对注销后的企业法人财产有过错而造成损失,承诺人还需在造成损失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债务承担的承诺是指承诺人明确承诺代为偿还企业遗留的债务。在审判实务中,法院在查明清算义务人的范围后,可以判令清算义务人从公司获得的财产或权益范围内对公司注销后未处理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承诺人承担连带责任。清算义务人必须提供证据证明接收了多少剩余财产,否则将承担全部债务的清偿责任,而承诺人则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承诺人本身就是清算义务人,该清算义务人必须提供证据证明接收了多少剩余财产,否则将承担全部债务的清偿责任。此外,如果承诺人对注销后的企业法人财产有过错而造成损失,承诺人还需在造成损失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注销承诺书中包含“保证”、“担保”等字样,可视为债务承担的方式处理。
虚假清理的承诺是指承诺人声称注销的企业的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但实际上企业的债务并未清理或未完全清理(包括有关文件内容中注有“股东会确认清算报告”字样)。在审判实务中,如果是虚假清理承诺,不属于公司法解释二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承担公司债务责任的承诺,而属于公司法解释二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如果承诺人(包括清算义务人)采用欺诈手段骗取工商登记机关办理企业法人注销登记,严重侵害了债权人利益,承诺人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当清算义务人有多人时,彼此之间应承担连带责任。
不兑现承诺是否属于诈骗的问题。不兑现承诺是否构成诈骗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存在欺骗行为并占有他人财产,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单纯的违约行为应按照合同规定追究违约责任。同时,公司电信诈骗中,员工若参与欺诈活动将承担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中的“无工伤”承诺条款在实际工伤事故中的法律效力。即使有这样的合同承诺,员工仍然有权依法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和赔偿。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用、康复费用、残疾津贴等。处理工伤赔偿需坚持及时、有效和全面的原则,包括工伤诊断、劳动力评估和赔偿请求等步骤。员
商家口头承诺的法律效力问题,指出商家的口头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形成口头合同,双方需履行合同义务。同时,商家禁止自带酒水属于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权益,无效。
离职承诺书的法律效力问题,阐述了承诺书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离职单位要求违约金时,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及员工的权益保障。若雇主违反相关法规,员工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获得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