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误解与欺诈显示公平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4-07-07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签订合同时要遵守公平公正、诚信信用等基本的原则,签订合同时违反这些基本原则的,可能会造成合同无效,那么重大误解与欺诈显示公平有哪些区别?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重大误解与欺诈的区别
重大误解与欺诈的定义
重大误解和欺诈都涉及到当事人的错误认识问题。然而,二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误解一方陷入错误认识是由于其自己的过失(非故意)造成的,而非受欺诈的结果。而在欺诈的情况下,受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是由于他人实施欺诈行为而诱使自己作出非真实的意思表示,而非自己的过失造成的。
重大误解与显失公平的区别
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都涉及到一方利用其优势或对方无经验而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情况。然而,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之间存在区别。重大误解的合同并不要求后果显失公平,而显失公平的后果通常与对方的重大误解联系在一起。此外,当一方发生重大误解时,表意人一般不能以自己的失误主张变更或撤销合同。然而,如果这种单方误解导致显失公平的后果,法律可以提供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可撤销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以下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如果当事人请求变更,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后果
所谓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法律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因此其发生效力与否尚未确定。一般情况下,效力待定合同需要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或追认才能生效。效力待定合同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 无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必须经其法定代理人的承认才能生效;2. 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订立的合同,必须经过本人追认,才能对本人产生法律拘束力;3.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权利而订立的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合同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8条的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如果被代理人未作表示,视为拒绝追认。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权利撤销合同,撤销应以通知方式作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该合同有效。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易中达到多少金额需要签订合同
交易中签订合同的金额限制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交易金额多少需要签订合同,合同形式可采取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等。双方可通过协商确定是否需要签订合同。
-
没签合同就辞职有赔偿吗
劳动者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辞职是否有赔偿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不满一个月的期间内与劳动者订立正式的劳动合同。如果公司未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在书面提出离职请求后终止雇佣关系,并可要求支付经济赔偿金、
-
价格欺诈赔偿差价十倍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无十倍赔偿的规定,与之最接近的是“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
-
价格欺诈行为处罚办法是什么
又称欺骗性价格表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规定,对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
-
价格欺诈的消费者的赔偿标准
-
合同一方有欺诈行为订立合同有效吗
-
商品房买卖中欺诈行为如何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