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缔约人的表示行为应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即其效果意思与表示行为相一致。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这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当然要求。若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一般误解等情况下,合同仍然有效。但在重大误解时,合同可以被撤销。在乘人之危致使合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合同也可以被撤销。在因欺诈、胁迫而成立合同的情况下,如果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如果未损害国家利益,合同可以被撤销。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这里的法律,在一方面应作扩大解释,既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也包括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在另一方面应作缩小解释,仅指其中的强行性规范,不包括任意性规范。合同不得违反强行性规范,这是合同制度的目的所决定的一般原则。除了法律的强行性规范外,合同还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合同法》第七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因为社会生活广泛,经济往来繁多,情况复杂,法律不可能将一切情况都规定无遗,所以以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最后防线。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包括我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基础、公共秩序、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等。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严重背离了合同制度的目的,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因此不应被允许。将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一方面可以弥补社会发展使法律调整出现的漏洞和脱节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醇化社会道德伦理和整肃社会风气。
合同标的须确定和可能
合同标的决定了合同权利义务的质和量,没有它,合同就失去了目的,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应该被视为无效。合同标的的可能性,是指合同所约定的给付可以实现。合同标的的确定性,是指合同标的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下来,或者可以被确定。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这一要件要求当事人能够理解合同的状况和法律效果,对保护其合法权益和减少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自然人签订合同来说,原则上应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得亲自缔约,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但有如下例外情况:
按照我国原来的法律规定及其理论,法人签订合同严格受其宗旨、目的、章程及经营范围的制约,超过经营范围的合同是无效的。然而,这种做法已经受到学说的批评,并且目前已经有所发展。
 
	
	   签订不平等合同后的处理方法。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可以申请撤销因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合同中涉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条款无效。当事人可请求变更或撤销显失公平的合同,但不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
 
	
	   免责条款的法律要件。免责条款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用以免除或限制未来合同责任的条款,其效力需满足多个法律要件,包括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协商一致、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合理分配权益与风险,以及格式合同中提供者需尽说明义务等。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的法律约束力以及合同生效的条件和时间。对于需要批准或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未办理相关手续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生效需满足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合同的生效
 
	
	   应当采用书面合同而未采取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类合同除特殊规定外通常被视为无效。合同无效后需返还财产或进行补偿。同时,文章还列举了合同无效的具体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违反法律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