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解除合同时的损害赔偿
时间:2023-09-18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如何计算解除合同时的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范围的争议
根据《民法通则》第115条和《合同法》第97条的规定,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可以同时存在。然而,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无过错方遭受的所有损害都可以请求赔偿,包括债务不履行造成的损害赔偿以及恢复原状所产生的损害赔偿。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损害赔偿与合同解除是相互排斥的,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已足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没有必要同时采取两种方式,例如协议解除或因不可抗力而解除。
解除合同的法律特征
1、解除以有效合同为标的中国合同法设立解除制度的目的是解决合同有效成立后,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得合同履行变得不必要或不可能的矛盾。如果继续让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利,甚至会妨碍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只有允许当事人解除合同或赋予法院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的权力,才能改变这种局面。2、必须具备解除的条件合同一旦有效成立,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适当履行,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这是中国法律规定的重要原则。只有在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导致合同履行变得不必要或不可能的情况下,合同的继续存在就失去了积极意义,会造成不适当的后果,才允许解除合同。这不仅是解除制度存在的依据,也表明合同解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就构成违约,不会产生解除的法律效果,而会导致违约责任。中国法律对合同解除的条件作了详尽的规定,并承认了约定解除等多种解除条件。3、原则上必须有解除行为解除条件只是合同解除的前提,当解除条件具备时,并不意味着合同必然解除,要使合同解除,通常还需要有解除行为。解除行为是由当事人进行的,当事人是解除行为的主体。虽然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有时对合同解除起到重要作用,但该行政命令并不是解除行为,仅有行政命令不能产生合同解除的效果,只有当事人接受行政命令时,解除才会发生效果。这也正说明解除行为是由当事人进行的。然而,在适用情事变更原则时,解除是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裁决的,不需要解除行为。解除行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另一种是解除权人一方发出解除的意思表示。4、使合同关系消亡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是使合同关系消亡,但是消亡是溯及既往还是仅向将来发生,各国立法不尽相同。一种立法观点认为,合同关系自始消亡,即溯及合同成立时消亡,产生与合同未订立相同的后果,承认解除具有溯及力;另一种立法观点认为,合同关系自解除时消亡,解除之前的债权债务关系仍然存在,不承认解除具有溯及力。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法第299条规定:承运人的主要义务
《合同法》第299条关于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承运人需按时将旅客运送至目的地,并按客票时间和班次运输。若未履行,需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若旅客解除合同,承运人应退还款项。行使权利不影响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
关于约定合同解除的规定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约定合同解除的规定。当事人可协商解除合同并约定解除条件。解除权的消灭有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期限限制。合同终止后,结算清理条款仍有效,包括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支票结算、汇兑和委托收款等方式。清理应按合同约定进行。
-
立约定金协议的撰写规定
立约定金协议的撰写规定。内容包括立约定金的数额和交付时间的约定,以及违约责任的明确。此外,还详细说明了法定解除合同的法律责任,包括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确定责任,恢复原状以及其他补救措施,以及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
-
解除合同和终止合同的区别
我国《合同法》中解除合同与终止合同的区别。合同终止是指按约定履行完毕后结束,而解除合同是在期满前结束。合同终止有多种情形,终止后当事人需履行通知等义务。合同解除可由当事人协商或法定情形导致,解除后未履行部分终止,已履行部分可要求恢复或赔偿。合同解除与
-
合同违约前的正常履行处理方法
-
通告和公告
-
定金的定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