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狭义解除和广义解除两种情况。我国合同法采用广义的概念,指的是在合同依法成立后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基于协商、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而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一种法律行为。广义解除包括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形。
协议解除是指当事人通过事后订立一个新合同而解除原来的合同。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有权通过协商解除合同,他人无权干涉。然而,当一方存在违约行为,但双方已达成解除协议时,另一方是否可主张违约责任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时视为非违约方抛弃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因为协议解除本就是为了解决纠纷,当事人若不抛弃权利,完全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而不与对方当事人达成解除协议。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达成解除协议,但并不影响非违约方主张损害赔偿的权利,因为权利的抛弃应予明示,解除协议若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约定,应视为没有约定。在这两种观点中,第二种观点更有道理一些,但具体情况要根据案情来进一步考查。
约定解除是指当事人事先约定某种条件,一旦条件成立,一方即享有解除权。《合同法》第93条第2款规定了约定解除的情况。约定解除条件主要是当事人事先约定某种条件,等待条件一旦存在,一方享有解除权。约定解除与附条件合同中的约定解除条件有所区别。约定解除权是指当条件成立后,解除权人可以选择是否解除合同。合同的解除取决于是否行使这个权利。
不可抗力是指《合同法》第二条规定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合同可以解除。然而,不可抗力对合同的影响在不同情况下是不一样的。有时发生天灾人祸,并不意味着合同完全不能履行,可能只导致部分不能履行或者感知不能履行。因此,《合同法》规定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当事人根本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才可以行使法定的解除权。
根本违约又称为重大违约,是指一方违约导致另一方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合同法》第94条规定了根本违约的情况。根本违约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判断根本违约时,需要考虑合同的履行期限、催告程序以及合理期限内是否履行等因素。当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债务或者在履行期届满前明示或默示不履行主要债务时,构成明示或默示的根本违约。此外,迟延履行也可能被推定为根本违约,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合同解除权的行使需要注意解除期限。根据《合同法》第95条第2款的规定,在法定和约定的期限内,解除权如果没有行使,该权利将消灭。对于没有明确规定期限的情况,经过对方催告后,在合理的期限内不行使解除权,该权利也将消灭。然而,该问题仍存在争议,是否需要完成催告程序和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解除权这两个条件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
合同解除的几种条件,包括迟延履行、拒绝履行、不完全履行和债务人的过错。根据合同性质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不同,这些情况有不同的限定。若违约情况严重或债务人过错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债权人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中标人未交履约保证金时是否能解除合同的问题。履约保证金是确保合同履行的财力担保,但其性质和效力缺乏法律依据。合同解除的依据包括一般法定解除条件、特别的法定解除条件和约定解除。在特定情况下,如建立了供应商的诚信档案和综合考核评估制度,履约保证金不再必要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