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存公证是公证机构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介机构的沟通、服务、公证、监督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及时调整债权债务关系,预防和减少三角债,稳定社会民事、经济秩序。因此,各地应该加强宣传,让公民、法人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提存公证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提存公证的条件、范围和程序,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存公证是一项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公证业务。虽然提存公证从1987年起就在一些城市试办,1990年司法部又下发了《关于普通开展提存公证业务的通知》,但是,一些地方在具体办证时仍很不规范,也发生过一些问题。因此,司法部制定了《提存公证规则》,旨在进一步开拓公证业务领域,提高提存公证质量。各地应该组织公证人员认真学习《提存公证规则》,并进行专门培训,以确保提存公证的规范和高质量。
提存公证涉及的债务金额很大,公证处的权利和责任也很重大。因此,公证机构应该严格按照《提存公证规则》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办理提存公证。对于提存物品和款项,公证处应采取严密稳妥的保管储存措施,绝不能非法挪用。对于提存标的物,应严格按法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条件给付,并经公证处主任审批。
公证机构应全力维护提存公证的信誉,树立起公正、权威、稳妥可靠的形象。对于办理提存公证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应坚决严肃查处。如有此类违法、违纪行为,一经查出,必须从重处理,决不姑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司法部制定了《提存公证规则》。该规则适用于提存公证业务,旨在维护经济流转秩序,预防和减少债务纠纷,保证提存公证的质量。
提存公证是公证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债权人的利益而交付的债之标的物或担保物进行寄托、保管,并在条件成就时交付债权人的活动。以清偿为目的的提存公证具有债的消灭和债之标的物风险责任转移的法律效力。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公证具有保证债务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法律效力。
申办提存公证需要填写公证申请表,并提交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合同(协议)、担保书、赠与书、司法文书、行政决定等依据、存在特定情况的证明材料、提存受领人的信息、提存标的物的明细表以及其他必要的材料。公证处应在收到申请后三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公证处应设立提存帐户,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保管提存标的物,以防毁损、变质或灭失。对于不宜保存的、提存受领人到期不领取或超过保管期限的提存物品,公证处可以拍卖,保存其价款。对于提存的贵重物品、有价证券、不动产或其他物品的价值难以确定的,公证处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估价。
公证处应根据当事人约定或法定的条件给付提存标的。提存费用由提存受领人承担,包括提存公证费、公告费、邮电费、保管费、评估鉴定费、代管费、拍卖变卖费、保险费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在提存费用未支付前,公证处有权留置相应价值的提存标的物。
提存人可以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提存之债已经清偿的公证证明取回提存物。提存受领人以书面形式表示抛弃提存受领权的,提存人可以取回提存物。公证处不得挪用提存标的,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于提存期间提存物的毁损、灭失,提存受领人负担风险责任,但如果是公证处过错造成的,公证处应承担赔偿责任。
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申办提存公证,适用本规则。
以上是关于提存公证的规则和程序的详细解释。根据司法部的规定,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提存机关的确定问题。国外一般由法律直接规定或法院在法定范围内指定提存机关,一般为法院或指定的银行、信托商行等。在中国,有人认为公证机关可以处理提存事务,但也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提存机关,因为提存涉及法律专业性强,人民法院处理债权债务纠纷的能力更强
债务人提存的法律效力,包括债务消灭、风险承担和孳息归属、提存物领取权限以及对债权人领取权的限制等。提存是当由于债权人的原因导致无法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务人将其交给提存机关以消灭债务的制度。在特定情况下,如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下落不明、死亡或丧失
债务人提存后的义务和程序。债务人在提存后需及时通知债权人,除非无法联系到债权人。提存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债权人无法受领给付、提存物适合保管等。债务人需履行通知义务,通知内容包括提存物相关详情。不符合提存条件的物品可申请拍卖,将所得价款提存。
当买受人无故拒绝受领货物时,出卖人是否可以提存货物。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出卖人可以向提存机关或指定的保管人提交提存标的物。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包括代为行使诉讼权利、协助法院审理案件、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进行司法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