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现年45岁,长期从事不锈钢板贸易工作。由于周村区不锈钢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刘某的生意一直不景气。为了寻求新的商机,刘某转移到无锡市南方市场继续从事不锈钢相关生意。
通过偶然的机会,刘某得知周村区一家主营201钢板的公司与他的一个客户进行了交易。然而,该公司给出的价格明显低于刘某与该客户的交易价格,导致该客户与刘某中断合作。刘某因此产生怨气,并决定报复该主营201钢板的不锈钢公司。
刘某的报复计划于今年2月21日开始执行。他冒用他人的身份,通过电话与该201不锈钢板销售公司订立口头协议,声称要购买价值38万余元的201钢板,并约定货到付款。几天后,刘某收到了该受害公司配送的不锈钢板,但他拒绝支付货款,并在更换手机号码后逃匿。
4月31日,刘某在滨州邹平市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周村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口头协议的合同模式,在约定和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诈骗的方式,骗取受害不锈钢公司的财物。涉案金额巨大,刘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由于刘某在案发后及时对被害方进行了赔偿,最终法院依法判决刘某犯有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刑事责任及相关知识。合同诈骗罪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依据情节轻重划分。此外,《刑法》修正案七对合同诈骗罪进行了补充,特别涉及到传销活动的相关规定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