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侵犯客体包括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订立虚假合同或者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骗取合同一方当事人财物为目的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包括以下几种行为方式: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上述行为之一,并骗取合同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即构成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由司法解释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或单位。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合同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是两种不同的情形。合同纠纷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或民事诉讼解决。只有利用合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才构成合同诈骗罪,需要依法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也是两种不同的情形。合同欺诈行为指的是采取欺诈手段签订的合同,如果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未达到较大标准,不构成犯罪,但可以追究民事责任。合同诈骗罪的成立关键在于利用合同诈骗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在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和使用欺诈手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然而,合同诈骗罪是指利用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而不是泛指的诈骗手段。因此,合同诈骗罪在侵害客体方面更为复杂,除了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外,还同时侵犯合同管理制度和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个人犯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对于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该罪的规定处罚。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合同诈骗罪量刑的标准:个人合同诈骗,数额不满5000元的,单处罚金刑;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为拘役刑;1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2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具有两个以上情形的,在六个月之内酌情增加刑期:。(一)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