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 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 公私财物:合同诈骗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3. 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的诈骗行为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
1. 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
2.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3.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4.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5.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1.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的界限: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纠纷之间的界限需要明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 内容真实的合同:行为人在有实际履行能力的前提下签订的合同,即使未完全履行,不属于诈骗犯罪。
- 内容半真半假的合同:行为人只具有部分履约能力,签订的合同带有半真半假的性质,如果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作出努力,不能认定为诈骗犯罪。
- 内容完全虚假的合同:行为人在完全没有履约能力情况下签订的合同,明显具有非法占有财物的动机,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2.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目的、内容、财物数额、侵犯客体、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3.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具体的诈骗犯罪,与诈骗罪在侵犯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法律后果等方面有所不同。
根据刑法第224条和第231条的规定:
-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此外,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四条的规定,进行传销活动的行为也可构成合同诈骗罪,其刑事责任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刑事第二审中的辩护意见。首先,针对一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被告人是否犯有合同诈骗罪的争议点,并指出一审判决在证据采信上的错误。其次,阐述了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的原则,包括不受诉讼阶段、罪行轻重、案件调查情况和认罪态度的限制,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