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意内容的比较
在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利用签订合同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这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之一。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着眼点不在合同本身的履行,而在对合同标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因此,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故意的内容必须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合同欺诈行为则是以欺骗手段使相对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从而谋取非法利益。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故意形式的比较
合同欺诈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不包括间接故意。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对损害他人财产所有权这一犯罪结果持积极追求的态度,而不可能对诈骗的结果持放任的态度。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的具体犯罪构成特征包括:
1、犯罪客体方面:合同诈骗罪既侵害了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又侵害了市场经济管理秩序。
2、犯罪客观方面:合同诈骗罪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
3、犯罪主体方面: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即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4、犯罪的主观方面: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并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务的目的。
在民法上,欺诈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合同欺诈行为的构成特征包括:
1、合同欺诈行为: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2、合同欺诈的故意: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使相对人陷入错误的故意和使相对人因错误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故意。
3、因果关系:相对人必须因欺诈而产生错误判断,并且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侵权民事责任、违法行政责任和犯罪刑事责任。其中,侵权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行政法律责任包括经济惩罚和市场禁入;对于严重的合同欺诈行为,如达到合同诈骗罪的程度,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通过提供虚假材料签订合同,是属于合同诈骗的行为,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还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民事欺诈虽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处在一定的限度内,故仍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物为目的,触犯刑律,应受到刑罚处罚,故由刑法规范调整